在龙港市财富广场的喧嚣中,一间名为“传统冯氏锔瓷”的工作室静默如谜。36岁的青年锔匠冯世棒伏案执刀,指尖轻抚瓷器裂纹,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间的对话。他的双手,灵巧而有力,在破损的瓷器上找碴、对缝、捆绑、打孔,再用金属制作的锔钉,修复出独特的美感,赋予其全新的生命。
“俗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作为龙港市唯一的锔瓷非遗传承人,冯世棒介绍道,所谓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再修复的技术,这门手艺已有千年历史,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冯世棒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每一件收藏品都有自己的故事。“这只罐子是我从古玩市场收的,不是多金贵的东西,但是有老龙港的记忆。”陶罐灰绿表面粗糙,饱经沧桑,是一只盐罐子,“不管时代发展成什么样,总有些东西要留下来,有些记忆、精神要留下来,这些物件便是载体,惜物也是惜福。”
惜物,是冯世棒锔瓷之路的开始。惜福,是他将其作为终身事业的信仰。冯世棒并不是出生于锔瓷世家,算是半路出家,但从小,一听到村里有锔瓷匠来了,他就会跑去看热闹。“我在龙港芦浦出生长大,小时候经常会看到挑着担子的锔碗匠走街串巷,帮村里人修锅碗瓢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跟锔瓷这门手艺结下不解之缘。
而冯世棒真正开始他的锔瓷事业,则始于21世纪10年代。彼时,年轻的冯世棒已经放弃龙港供电局的“金饭碗”,在商海沉浮了好几年。“供电局的生活稳定,一眼望到退休,我不想那样。”在做过服装店老板、保险销售员、美甲师等职业后,出于龙港人骨子里的商业嗅觉,他抓住国内收藏潮这道“风口”,在文玩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但很快,客户就给他出了一个难题——昂贵的文玩可不能坏了就丢。“龙港建镇后的几十年,是飞快发展的几十年,社会跑得快,很多老手艺、老物件就被留在了过去……别说专业的修复师,就连小时候那种锔瓷匠都找不到,而外地的老师傅们,修复的费用不低,传艺的费用更是昂贵。”
逢山开道、遇水架桥,龙港人的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是刻在骨血里的,为了破开这一被动局面,冯世棒选择自学锔瓷手艺。
“本地找不到师父,但好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网上资料多。”冯世棒翻遍资料,跟着视频摸索学习,淘来古玩市场的残破瓷器,在反复拆解与拼合中,逐渐摸清了门道。锔瓷是个精细活,需要高度的耐心和专注力。随后,他更是遍访名师,埋头锤炼技艺的同时也在打磨自己的心性。
“技术是一件一件做出来的,口碑也是。”渐渐地,冯世棒以手艺好、收费公道吸引了省内外客户,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破碎器物被寄到龙港这座滨海小城,在冯世棒“妙手回春”下,1000多件残瓷被赋予新的生命,让情感和记忆得到延续。
“锔瓷匠人修复的不仅是破碎的器物,亦是器主的情感和记忆,更是中华民族的惜物惜福之心。”每一个送到冯世棒这里修补的器具,往往还隐藏着特殊的故事。“很多人是家里拆迁时发现了家里的老物件,有的是家里老人用过的,他们就想补好了当作念想。”
他曾收到过一只来自北京的紫砂壶,壶本身为灌浆成型,并不名贵,市场价格不过几百元,修复却需千元。但器主依然坚持要修复它,只因这是父亲战友的遗赠。
冯世棒坦言,相比如何让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让锔补过的瓷器更具美感,他更关注如何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撤镇设市后的龙港,对非遗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渐渐失传的锔瓷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从龙港市首批非遗项目到成为非遗传承人,冯世棒的锔瓷手艺,获得了更广阔的展示和传承平台。
评选非遗传承人,需要清晰有据的传承谱系,冯世棒的徒弟们,终于不用像他当初那样“看着视频扒手艺”。只是冯世棒的视频号ID,依然是“冯缝补补锔匠收徒”。“这门手艺既然被我重新找了回来,我自然希望将它传承下去,这也是我的终极使命。”他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大创作和展示空间,让锔瓷之美被更多人看见,让锔瓷文化不只活下来,更要火起来。
暮色中的冯氏锔瓷店堂里,一件件修复好的瓷器泛着时光的印记,似与千年前《清明上河图》中蹲守路边的锔瓷匠隔空相望。从走街串巷的民间手艺到登堂入室的文化符号,冯世棒的双手,“缝合”的不只是瓷器,更是现代龙港人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