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删帖权"遇上"硬骨头":一场对话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5 07: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温州
阅读: 3424 评论: 1

一、通知-删除还是威胁-删除?

某日,论坛的李站长收到一条堪称教科书级的官方通知:  

站长,你这边如果不删掉,我将反映到新闻主管部门。  

某律师微微一笑,回复道:  

我不会联系发贴人。  

对方显然没料到这个回答,于是祭出了终极大招——开始背诵法律条文:  

新闻媒体若违反避风港规则(如未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或明知/应知侵权仍传播违法信息),新闻主管部门(如国家/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可依据网络安全、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及内容生态治理相关法规,采取责令改正、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同时可对直接责任人员纳入信用档案或黑名单。  

李站长的回复堪称经典:  

不用威胁我,直接去吧。  

二、法律条文 vs. 站长脾气

这场对话堪称当代互联网治理的行为艺术:  

1. 通知-删除变命令-删除
   避风港原则的本意是通知-删除,而不是威胁-删除。某些人却把法律依据当成了尚方宝剑,一上来就摆出不删帖就封站的架势。  

2. 法律分享站还是法律威胁站?
   这位法律分享站的同志,显然对分享二字有独特理解——不是分享知识,而是分享罚单预告。  

3. 站长的硬核回应
   直接去吧四个字,道出了多少网络从业者的心声:  
   - 要删帖?请走正规流程。  
   - 要处罚?请拿出真凭实据。  
   - 要威胁?抱歉,不吃这套。  

三、当避风港变成风暴角  

避风港原则原本是为了平衡网络平台责任,但现在却成了某些人的万能删帖工具:  

- 标准模糊:什么是违法信息?全凭一张嘴。  
- 流程倒置:不先证明内容违法,而是先威胁平台。  
- 权力滥用:动不动就搬出吊销许可证信用黑名单。  

按照这个逻辑:  
- 如果有人说今天的天气不好,是不是也算传播虚假信息?  
- 如果有人说某部门办事效率低,是不是也算诋毁国家机关?  

四、结语:法治还是罚治?

这场对话的魔幻之处在于:  
1. 法律成了威胁工具,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依据。  
2. 沟通成了单方面命令,而不是平等对话。  
3. 平台成了背锅侠,而不是共同维护网络生态的伙伴。  

最后,建议某些法律分享爱好者:  
- 要删帖,请先证明内容违法。  
- 要执法,请先学会依法沟通。  
- 要权威,请先懂得尊重程序。  

否则,下次遇到的恐怕不止是直接去吧这样的回复,而是一句更经典的:  

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1
玉兰广场舞 发表于 2025-7-26 19:26: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长见识了,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浙公网安备 33038302330605号|龙港论坛 |浙ICP备19040956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复 列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