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知-删除还是威胁-删除?
某日,论坛的李站长收到一条堪称教科书级的官方通知:
站长,你这边如果不删掉,我将反映到新闻主管部门。
某律师微微一笑,回复道:
我不会联系发贴人。
对方显然没料到这个回答,于是祭出了终极大招——开始背诵法律条文:
新闻媒体若违反避风港规则(如未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或明知/应知侵权仍传播违法信息),新闻主管部门(如国家/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可依据网络安全、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及内容生态治理相关法规,采取责令改正、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同时可对直接责任人员纳入信用档案或黑名单。
李站长的回复堪称经典:
不用威胁我,直接去吧。
二、法律条文 vs. 站长脾气
这场对话堪称当代互联网治理的行为艺术:
1. 通知-删除变命令-删除 避风港原则的本意是通知-删除,而不是威胁-删除。某些人却把法律依据当成了尚方宝剑,一上来就摆出不删帖就封站的架势。
2. 法律分享站还是法律威胁站? 这位法律分享站的同志,显然对分享二字有独特理解——不是分享知识,而是分享罚单预告。
3. 站长的硬核回应 直接去吧四个字,道出了多少网络从业者的心声: - 要删帖?请走正规流程。 - 要处罚?请拿出真凭实据。 - 要威胁?抱歉,不吃这套。
三、当避风港变成风暴角
避风港原则原本是为了平衡网络平台责任,但现在却成了某些人的万能删帖工具:
- 标准模糊:什么是违法信息?全凭一张嘴。 - 流程倒置:不先证明内容违法,而是先威胁平台。 - 权力滥用:动不动就搬出吊销许可证信用黑名单。
按照这个逻辑: - 如果有人说今天的天气不好,是不是也算传播虚假信息? - 如果有人说某部门办事效率低,是不是也算诋毁国家机关?
四、结语:法治还是罚治?
这场对话的魔幻之处在于: 1. 法律成了威胁工具,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依据。 2. 沟通成了单方面命令,而不是平等对话。 3. 平台成了背锅侠,而不是共同维护网络生态的伙伴。
最后,建议某些法律分享爱好者: - 要删帖,请先证明内容违法。 - 要执法,请先学会依法沟通。 - 要权威,请先懂得尊重程序。
否则,下次遇到的恐怕不止是直接去吧这样的回复,而是一句更经典的:
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