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和温州的水稻科研人员也有着不解之缘。
乐清人林恭松曾任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袁隆平的团队以林恭松选育的“珍汕97”精育成珍汕雄性不育系为母本,提高抗病性,最终培育出世人周知的优良杂交水稻,因此业内也有人称林恭松为“杂交水稻之母”。
2000年,袁隆平曾亲笔题写道:“珍汕97对选育优良杂交稻组合起了并仍在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的确堪称为特优的水稻良种资源。”
2010年4月,林恭松在海南三亚与袁隆平院士讨论进一步发展提高杂交水稻的设想和经验
林恭松告诉记者,早在1958年,温州农科人员就提出了选育水稻新品种的设想,由于温州多台风,育种研究就进行多区轮转的方式进行,即夏季在温州、秋季在厦门、冬季在海南。1966年初,海南发生了严重的稻瘟病,大部分早稻病害严重,而林恭松却在大片发病的试验田中发现了两株灿黄的矮杆水稻叶,他将种子保留并进行多次种植。1968年,他们终于选育出了抗病丰产的“珍汕”水稻品种。
林恭松介绍,事实上温州的客观环境对水稻种植来说劣势较多,比如温州地处台风多发区域,病害较重,地形复杂。但正是因为这些环境劣势,在育种时成了优势,因为这些客观条件促使要求我们选育出来的品种必须具有矮秆、抗病、抗倒、不易落粒等特点。
“珍汕”水稻育种团队后来成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温科院)重要的师资力量。但这段光荣校史并没有广为人知。
因为“珍汕”,袁隆平和温州的科研院校结下了长达40多年的情谊。林恭松说,当时他所在的试验基地与袁隆平的基地很近,在科研方面遇到问题时,他就会去拜访。后来,温科院的多名水稻研究员都通过他与袁隆平接上了线。自上世纪80年代起温州农科院与袁隆平的团队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
2014年11月份,时任温科院院长徐和昆等9人专程赴湖南拜访袁隆平,袁隆平现场为该学校题字: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并赠送了一袋他选育的新品种“超优1000号”大米。
2015年3月24日,时任温科院党委书记吕一军率队赴湖南繁育种基地考察学习,登门拜访了袁隆平。袁隆平不仅再次为温科院题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之外,还受邀成立温科院院士工作站,并受聘为该校首席顾问。

2015年,温科院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图片来源: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官网
2020年,袁隆平跟温州续签了聘任书,继续担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首席顾问。
2019年,温科院院长赵降英拜访袁隆平。图片来源: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官网
2019年12月26日,温科院院长赵降英带队前往海南南繁基地拜访袁隆平。袁隆平对温科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和赞赏,并题字:产学研创推、温科新腾飞。这是袁老为温科院第四次题字,也是最后一次。

图片来源: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官网
面对温科院延长聘期的请求,袁隆平欣然同意,并在《温科院关于请求延长聘期报告》上写:本人乐意延长贵院对我的聘期到2025年。

袁隆平表示,他继续延续双方良好的合作态势和友谊,进一步指导和推动温科院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他曾承诺,2020年来温州实地看看,一起跟温州的农业专家探讨杂交稻、海水稻。可惜因为疫情原因,这次温州之行最终没有成行。袁老与温州的约定再也无法兑现了。
“百岁笑兮兮,九十不稀奇,八十说是古来稀,其实是‘小弟弟’”。这是2014年11月温科院人员拜访袁隆平时,袁隆平形容自己年龄的话,当时现场一片欢笑。“他很幽默!”这是见过袁隆平的人一致评价。
上个世纪90年代,温科院在海南的基地碰到了水稻种子资源缺乏的困难,便请林恭松老师带着他们找袁隆平院士帮助。
面对他们的到来,袁隆平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并且知无不言,从杂交水稻到育种技术都进行了详细说明。温科院人员回忆道:“袁老很健谈,而且很幽默,会分享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趣事,一说起来精神劲就特别好。”
温科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黄武刚犹记得2015年拜访袁老的场景。当时已经是下午4点,大家与袁隆平一聊就聊了3个多小时。这对于当时85岁的袁隆平一点都不吃力,而且他逻辑清楚。
“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很平易近人,工作时他爱开小玩笑,平时更像个‘老顽童’。”黄武刚说,他特意请教过袁老的秘书,袁隆平每天早上都会坚持去田间,回来后会跟年轻人打软式排球,赢了他会开心得像个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