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梅州一户人家祖孙3人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送医抢救无效死亡。前天(9月9日),南都记者从梅州市平远县相关部门获悉,该户人家祖孙三人食用的是从野外采摘的蘑菇,用餐后便出现呕吐等症状,家中2只猫因食用了蘑菇汤也被毒死。南都记者了解到,9月4日,梅州市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的林女士和其女儿、外孙女在午餐时食用了从野外采摘的野生蘑菇,不久后她们便出现呕吐等症状,很快被送到医院进行医治。但是,由于病情过重且发展迅速,祖孙三人先后抢救无效死亡。梅州市平远县相关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林女士家中的两只猫因食用了野生蘑菇汤,也被毒死。另外,南都记者从梅州市疾控中心获悉,事发后,曾有专家到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进山寻找蘑菇。入山仅4个小时,专家就找出了几十种野蘑菇品种,其中不少是毒蘑菇。专家提醒市民,切勿随意采食野生蘑菇。仅靠蘑菇形态、气味等外形特征,一般人很难准确辨别野生毒蘑菇。一旦食用蘑菇中毒,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幻觉、呼吸衰竭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若食用蘑菇后身体有所不适,应尽快就医,并尽可能告知医生食用的蘑菇种类或蘑菇的特征。南都记者从梅州市平远县相关部门获悉,目前,平远县相关部门已在当地多个村竖立了警示牌,提醒村民切勿自行采摘蘑菇食用。 野蘑菇 作为“山珍” 自然是很多吃货的最爱 每年都会有不少人 跋山涉水去到深山老林里 找寻这一人间美味 公园花坛、路边草地 也能见到不少疯长的野生蘑菇 可野生菌虽味美 但很有可能藏有剧毒
不要再去采摘或购买野生蘑菇,因为毒蘑菇和无毒蘑菇几乎无法用肉眼来判别,一旦中毒,极有可能会危害生命。
形态: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白色。菌肉白色。习性:常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为菌根菌,大量发生于广东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现。毒性:剧毒,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蘑菇中含量甚高。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严重,死亡率高达95%以上。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幼时钟形至半球形,成熟时扁平,深灰色、鼻烟褐色、暗褐色至近黑色,中部色较深。菌肉白色,较薄。毒性:剧毒,在湖南、江西因误食此菌曾发生多起多人死亡的恶性中毒事件。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偶大型。菌盖初期近钟形至扁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有时边缘稍翻卷,白色,有时中央米黄色至很淡的浅黄色,稍粘,光滑。菌肉白色,不变色。毒性:剧毒,是目前我国已知毒性最大的4种剧毒鹅膏之一。
形态:菌体一般小,全体黄色。菌盖初期半球形,开伞后近平展,光滑,硫磺色或玉米黄色。毒性:中毒后主要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病症,严重者会死亡。
形态:菌盖平展脐凸形,肉质,浅灰微带粉红色,中央部分灰色,有云母光泽,边缘整齐至撕裂,有弱条纹。菌肉白色,边缘处几消失,无味道,无气味。
形态:菌盖凸镜形至扁凸镜形,干,覆有一层厚的硫磺色粉末,粉末脱离之后,盖色为浅紫红色至红褐色。菌肉黄白色、伤时变为浅蓝色,无味道,有一股硫磺气味。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有的大型。菌盖初期近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浅灰色、褐灰色至浅褐色,中部色较深,具辐射状隐生纤丝花纹。菌肉白色,不变色。 毒性:在有些地区市场上被作为食用菌出售,但它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
形态:菌盖扁半球形,紫红色至红褐色,不粘,上密覆丛毛组成的覆瓦状鳞片。菌肉白色,伤时变蓝色,后水渍状灰白色,无味道。习性:单生至散生或丛生于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地上,或长于红周树根或马尾松的活树干上或腐木上。 事实上,单看蘑菇的外表,并没有绝对的安全标准。一身雪白的鹅膏菌看起来很普通,却是一朵致命的“白毒伞”!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也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有人说,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角落。所有的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跟毒性无关。可以吃的鸡腿菇经常在牛屎等动物粪便上“绽放”;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吃,不少有毒种类也可以生蛆。这也不是绝对的,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但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4、立刻送医院。一起食用过同样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要立即到医院检查;5、保留毒蘑菇样本,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检验,查明中毒原因。来源:南方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