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捞上来的“放生”草鱼
在现场,有两名河道保洁员正在打捞,边上一条小船上有着近百条刚打捞上来的死鱼,每条重约1.5-2.5公斤,基本是草鱼。
据介绍,因该处河道宽广、河水清净,四周环境优美,有不少我县市民和瑞安、鹿城等地市民,选择来此“放生”水生生物。为此,凤湖公园吉祥桥桥头现立着一块宣传牌,牌上罗列着鲢鱼、鳙鱼、草鱼、青鱼、泥鳅、中华绒螯蟹、中华鳖、黄颡鱼、光唇鱼等9种适合在我县内陆水域放生的水生生物图片与文字。
草鱼也在适合“放生”的水生生物行列,为何会出现这种大量死亡的情况呢?有关专家介绍,生态系统是一个精密、相互关联的体系,随意地添加或者减少成分或改变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都会对系统的稳定和健康造成危害。
▲ 打捞清理中
“从去年春季开始,周边河面就时常出现大量死鱼。被‘放生’的鱼死了后,先沉入河底,等腐烂膨胀才会浮出水面,对河流水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在打捞的河道保洁员告诉记者。
经多方了解,因“放生”导致大量鱼类死亡的情况,在昆阳镇凤湖公园周边河流与腾蛟镇带溪流域时常出现,因为市民在这两个地方“放生”的次数与“放生”的水生生物数量相对较多。在我县其他乡镇,此类情况目前不多见。
通过走访和询问,记者发现,“放生”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基本会在某些节日或特殊时刻选择去河流等地“放生”,其中又以鱼类较为常见。
“浪费财力人力,有百害而无一益。”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他本人非常反对在传统节日放生大量水生生物或其他动物。集中放生常常会导致商贩特地提前几天去野外大量抓捕。而在抓捕、运输及“放生”过程中,也会造成不少水生生物和动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