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仲友(1889—1974),名悌,出生于金乡方宅。毕业于金乡小学,考入平阳中学。1906年4月,受乡人殷汝骊、郑汝璋、杨悌等人影响:同时方仲友在平阳中学读书时,受宜山乡绅陈筱垞赏识,鼓励并资助他赴日本留学。平阳中学肄业,方仲友只身赴日本留学,先在大阪私立高等预备学校补习完中学课程。次年九月,考入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畜牧系,读兽医专业,获农学士学位。1913年,方仲友学成回国,又是由陈筱垞做媒,娶张家堡杨慕份之女杨念萱为妻。青年才俊,又有着留学日本背景的方仲友,其事业渐入佳境。
方仲友很快就收到浙江都督朱瑞的聘书,被委任为浙江陆军第一师兽医处处长。方仲友携新婚妻子到杭州上任。1912,朱瑞在杭州市螺丝山开办兽医养成所,方仲友遂兼任浙江兽医养成所所长,后来该所改组为陆军兽医医院, 方仲友仍任所长。除了本职工作,他还兼浙江甲种农业学校教师、五省联军医院院长等职,身兼数职,日夜辛劳,迅速在业界脱颖而出。
1917年1月30日,方仲友参与王舜成、余乘、华绎之、陈嵘等江浙一带的农业留学生以及实业家发起中华农学会;8月,参加在江苏省教育厅举行第一次年会,同乡人陈嵘当选为主席。方仲友是中华农学会创会元老之一。
1918年,方仲友深感畜牧人才缺乏,便一手创办浙江畜牧学校,亲任校长,后来浙江畜牧学校并入浙江甲种农业学校,设立兽医系,它是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前身,方仲友也是浙江大学农学院创始人之一。
除了教学工作,方仲友还参加社会活动,结交社会名流。1913年6月,一批浙江爱国志士和实业家目睹农业不景气,农民生活贫困,认为“立国之本在于立农”而成为“浙江农学会”,成为省内较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社团,社会地位颇高,历任浙江省督军、省长都要咨询。方仲友通过竞选击败了日本留学时的同学高维巍,当选为浙江农学会副会长。
1920年,方仲友担任温州旅杭同乡会副会长,结识潘国纲、林同庄、陈鲸量(即陈蔚)、周季纶、黄群、陈嵘、蒋叔南、夏承焘、潘国纲、殷汝骊等在杭的温州籍知名人士。潘国纲、周凤岐等在湖州泗安的荒山开办兴墅、云墅两处林场,聘请方仲友主持,并担任技术指导。
随着在业界崭露头角,方悌得以参加省府各类重要的会议,结交名流政要,如马一孚等。此外,乐清人蒋叔南在《自治法会议百余同人连日饮宴斗酒甚烈推余为酒王戏成一绝》一诗中写道:“昔年策杖为山贼,今夕举杯作酒王。百事未成成就此,问天生我太荒唐。”在这百余人之中,就有殷汝骊、李哲夫、林同庄、黄式苏、方仲友等。
1929年,方仲友步入政界,历任南京市卫生局专业场主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部兽医处处长;1932年11月起,任军部张家口军马补充所所员,专司军马检查;1934年,在青岛血清制造所工作;10月改任江西省农业院技师以及兽医专门学校教授,方仲友讲授家畜内科学。据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8辑》载:民国廿八年(1939)12月,兽医专门学校成立党团干事会,其中方仲友、吴诚等四人为干事,其中方悌(仲友)兼任书记。
1942年,方仲友回到杭州,任教于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教授。1945年8月,抗战胜利,方仲友回到家乡金乡,接受平阳县简易师范的聘书,教授博物课。1947年8月,方仲友应徐陟之邀,仍回到英士大学农学院任教,主持畜牧兽医系工作,当时与方仲友一起工作的还有萧辅、殷良弼、周汝沆等国内知名教授。直至解放后,方仲友一直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1974年9月,方仲友于杭州去世,享年86岁。
方仲友一生以教育为主,著书立说,乐此不彼。1917年,编译《马政学大观》《畜产学通论》等著作,由浙江陆军兽医院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著作是我国早期重要的畜牧学著作。1924年,浙江省农会编辑出版了方仲友的《稻种改良法》一书。在江西工作期间,方仲友在《江西农讯》《江西教育》(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大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