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龙港] 龙港有个张家堡!出过多位名人,有庄园,有牌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5 12: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温州
阅读: 170144 评论: 2

著名数学家杨忠道故乡

一一张家堡村

122528thai1qfq9d6hoj9v.jpeg 张家堡节孝牌坊(易际祺摄)

 
从杨家墩到张家堡

张家堡是龙港市南部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是旅居美国著名数学家杨忠道的故乡。蜿蜒的金斗河将张家堡划分为南北两岸,全村有20多个姓氏,其中杨姓占80%以上,约780多户3700多人。

张家堡南宋时俗称东墩。古代疾病流行,小孩子夭折者众多,先民开挖一个四面环河的土墩掩埋小孩尸体,以防野狗刨食。明朝杨姓先人对东墩进行了整修,此后此墩归杨姓所有,故称杨家墩。杨家墩附近是张家堡的发祥地,故此墩有张家堡风水墩之誉。墩呈圆形,内有一棵老榕树,盘根错节,枝茂叶盛,覆盖全墩,是飞禽的自由天地。

122528o6cre9f0fqgqrg2d.jpeg

张家堡村(点击进入地图)

金斗河是村内贯穿东西的主河道,村民大部分沿河而居。元末明初,先民依风水先生言“开河渠斗字型”有利家族兴旺发达,为图吉利,开挖河渠呈“斗”字型,故称“金斗河”。明中叶,杨氏先人在金斗河东首、东墩西首架一石板长桥,又改称杨桥或杨家桥。

122528iy2n0yin24f1r4zl.jpeg 张家堡杨家桥(易际祺摄)

宋末至明初,西面薛家桥和东面杨家桥之间张姓桥是张姓先祖居住的地域,称张家堡。自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开始,倭寇屡犯沿海一带,见人杀,见房烧,见物抢,村民扶老携幼,举族逃往深山避难。后来朝廷派兵彻底击败倭寇,杨家墩杨姓村民陆续回乡进行垦植,重建家园,而原张家堡张姓居民则少有回乡(今仅有的几户居住在双牌坊附近)。从此张家堡、杨家桥合二为一,当地居民也习惯成自然地称自己为张家堡人。

据当地《杨氏族谱》记载,张家堡杨氏始祖杨从删、杨仲一、杨仲二兄弟三人,均是平阳凤巢人杨正臣裔孙。杨正臣为宋绍熙庚戌(1190年)科进士,官江西饶州司户参军,丞相赵汝愚荐为驸马都尉,娶赵氏公主,生子三:长炎述,次炎起,三炎询(字宗抱)。炎起字潜叔,宋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及第,任龙图阁学士。时同乡下涝陈懋钦(字尧俞)为宋宝祐元年(1253年)姚勉榜进士,累官至户部侍郎,与炎起即同乡又同朝为官,交往甚洽。时尧俞无嗣,炎起将长子从删(字学禄,郡庠生)入赘陈家为婿子。因庆元党案,陈不想连累婿子,让其携妻陈氏移居同都金斗河。由于此地平原土地肥沃,生存条件优于山区凤巢,便返回老家凤巢动员其叔炎珣两个儿子仲一、仲二迁居金斗河。从此,兄弟三人在江南垟金斗河一带开荒种植,并以金斗河的地形分家释箸,从删为南岸始迁祖,仲一为底岸(北岸)始迁祖,仲二为西岸始迁祖。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绵绵瓜瓞20多世。

122528giw1j1js16lb02tj.jpeg

张家堡东墩(萧云凤摄)
 
传播文化薪火

张家堡杨氏对子弟教育非常重视,历宋、元、明、清,张家堡皆有义塾、私塾。

(一)文成助学基金会。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平阳距省城千余里,距京都路途更遥远,许多贫寒儒生因无力负担盘缠而错失博取功名机会。平阳县令周犊山倡议设立“文成助学基金会”,以利息收入来资助赶考的学子。以富称雄乡里的张家堡大户杨配篯带头捐款,并带动了江南垟许多富户出资,此举惠泽无数江南学子,并被许多地方效仿。

122528qmkwywljozd8wd77.jpeg

张家堡锁澜桥(萧云凤摄)

(二)亲仁社学。光绪八年(1882年),平阳知县汤肇熙首办亲仁社学于宜山杨公祠,科场失意的杨镜澄与哥哥杨纯约一起任教,黄庆澄、刘绍宽、项廷骐等江南俊秀均出其门下,晚清举人杨悌、郑汝璋和殷汝骊(金乡人,民国财政次长)、姜立夫(麟头人,中国现代数学奠基者)、杨忠道(张家堡人,数学家)等,均与“亲仁社学”创办者杨镜澄有一定关系。

(三)关西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江南自治会委员杨慕份创办私立关西学堂,地址设在后仓大夫第,由其子杨乐胥董其事,免费招收乡里子弟入学。当时有学生70人,教师4人,学制4年,所聘师资素质为平阳县内首屈一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伯干赴日考察教育归来,负责校内日常事务工作。他参照日本教育方式,重视文体,并于次年创办江南区首届学生运动会(称大会操),获银质心形奖章鼓励。宣统二年(1910年),关西学堂学生增至100多人,施教区扩展到陈华垟、林官仓、希贤、吴家弄等邻村,校舍迁到西村新祠堂。民国7年(1918年)春,新祠堂失火,迁学堂至杨氏宗祠。民国22年(1933年),杨氏宗祠因遭白蚁蛀蚀,学堂暂迁后仓,翌年杨氏宗祠修竣搬回。民国31年(1942年),学校成立董事会,改学堂为学校,废止读经,实行男女同校。并在东村新建五间楼房作为校舍(现平等中心校),有操场、园圃。校长杨炽逊,学生120人,教师4人。1950年2月,人民政府接管私立关西小学,改名平等乡中心小学,校长王玉生。关西学堂启蒙了不少人才,据1997年版《苍南县志》记载:“解放后张家堡东村出有五位教授、九位工程师”。

 
杨配篯首创民团

张家堡杨配篯家族书香门第,晚清和民国时一直是江南垟望族,俊才朋兴,在江南垟抵御“金钱会”和“神拳会”入侵中,被人们倚为中流砥柱,声望达至巅峰。

咸丰年间(1851—1861年),钱仓人赵起组织金钱会,吸引无数贫民归附。为组织人员对抗,杨配篯择吉日在家中大摆宴席,邀请江南垟乡绅聚会,称金钱会迟早会攻打江南垟,惟有组建民团以自卫,舍此别无它法。不少富户虑及办团需耗巨额经费,恐难筹集。杨配篯慨然地说:“办团练确实需要大笔费用,若能用钱来免除祸害,祸害没了,钱还怕会赚不回来吗?现在大家守着自己的钱财,待到盗贼进来了,还不是被他们抢走!”杨配篯一番话令大家茅塞顿开,江南垟民团顺利地组建起来,与瑞安孙氏兄弟的“白布会”遥相呼应,共同抗击金钱会。

杨配篯一方面采用降租等举措吸引江南农民归附江南民团,使金钱会在江南垟失去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戒备,沿江修筑数十座土城,每天派人巡逻。还组织富户出资购买巨炮乌机、火药丸、铁子等武器武装民团。

江南平原物丰民饶,隔岸钱仓赵起早有觊觎之心,但见杨配籛带领民团防守严密,又有民意基础,只能望江兴叹。赵起部队先后收平阳,围瑞安,焚福鼎,攻温州,附近的县镇、乡村几无完土,唯独江南四乡八都“未尝见一兵”。

不久,杨配篯病逝,清政府追赠他“奉直大夫中书科中书衔”。在杨配篯助手夏成瑚提议下,清同治三年(1864年),江南乡绅、民众在亲仁乡仪山(今苍南县宜山镇)之麓建杨公祠,以纪念杨配篯的功绩。光绪八年(1882年),知县汤肇熙首办亲仁社学于杨公祠。民国期间杨公祠曾作亲仁乡公所。民国29年(1940年)5月13日,杨公祠被日寇飞机炸毁,民国30年乡人集资修竣。民国33年6月4日,日寇两路夹攻宜山,纵火焚烧杨公祠。民国35年,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拨款帮助乡人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杨公祠改建为宜山小学礼堂。1992年,宜山镇政府统一规划城镇建设,杨公祠迁建杨配篯的故乡张家堡。


杨佩芝抗击金钱会

杨配篯去世后,年轻的杨佩芝(小名毓祥,芷廷)出来总揽全局,挽狂澜于将倒。杨佩芝是杨配篯的侄儿,其父杨配仁是杨配篯的堂弟。杨佩芝从小就“治举子业”,年轻时拜侍郎吴钟骏为师,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杨配篯创办江南民团时,杨佩芝就竭力协助伯父处理团中大小事务,深得众人敬佩。杨配篯去世后,夏成瑚、陈际中等人拥戴杨佩芝为首,让他带领民团“踵成规、明约束”,依然令江北的赵起兵锋不敢南指。

后来,金钱会首领赵起引导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将、平阳人白承恩的部队进攻温州城。同治元年(1862年)2月初,白承恩率部在瑞安大岭大败张启煊队伍,击毙瑞安民团“白布会”头目孙诒谷,震动温州、瑞安、平阳等地。许多隐蔽于地下的金钱会余党跃跃欲试,平阳县鳌江口外、萧家渡等地也侦查到有太平军船舶出没的迹象,民团内部人员和周边居民大恐,从鳌江以北迁徙到江南避难的人络绎不绝,江南百姓也惶恐不安。江南缪家桥士绅缪文澜急匆匆赶到团练局,只见局内人员四散,唯有杨佩芝独坐如常。缪文澜说:“会匪刚刚平定,人心还未涣散,局面还可以维持,宜速速召集各都团丁,共同守卫江南。”杨佩芝采纳缪文澜建议,传檄江南各都,召集团民巡江三日,喊声震天,此举极大地鼓舞了民团士气。 

杨佩芝及时加强沿江军事部署,配合官兵日夜巡逻,并在横阳支江、萧江等要害处部署兵力,维护了江南垟的社会稳定。他还照会在籍把总朱镇邦、梁宗魁各率精锐之师过江,助官兵巡城,并沿飞云江南岸布防,与瑞安民团相策应。金钱会失败后的同治八年(1869年),杨佩芝因抗击金钱会、捍卫江南垟有功,朝廷授其为开化县学教谕。在开化县,他“伸士气,培人才以为急务”,在当地办了许多好事,官声甚佳。后来他厌倦官场,便辞职回乡。

杨佩芝交游之友多“善士”,比如宋宾家(宋恕之父)、黄度、夏毓兰(夏成瑚之子)等。官府重要决策,都来咨询或者邀请杨佩芝参与;民间重大纠纷,杨佩芝耐心给予调解。平阳素来重男轻女,南港、北港特别严重,弃溺女婴现象严重。杨佩芝与陈际中等人筹措资金,分别在南港和北港设立育婴分局,遴选当地有声望的人负责。平阳县城设立育婴总局,统管全县的育婴堂,由此许多弃婴得到救助。平阳县衙发布储谷备荒命令,推行难度很大,杨佩芝带头丈量自家田地,如实出谷,按都建仓。江南许多富户见杨佩芝以身作则,不敢隐瞒虚报,于是粮库顺利地建造起来。此外杨佩芝还大力修葺文庙,提高书院师生待遇,“邑人向学者益众,黉舍间彬彬盛矣”。光绪辛已年(1881年),杨佩芝去世,年仅48岁。

 
杨镜澄助剿“神拳会”

杨镜澄(名纯谨,字仲愚,号愚楼)是江南民团的创始人杨配篯的第二个儿子。杨配籛去世后,杨镜澄才17岁,他辅助堂哥杨佩芝率领江南八都健儿继续抗击金钱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方义和团势力蓬勃发展,在国内掀起了阵阵反洋排外高潮。受此影响,平阳蔡郎桥人金宗财设坛收徒,成立“神拳会”,吸引大量农民加入。江南垟仙居、监后垟、陈家堡等地村民几乎整村参加神拳会。温州知府启续暗中支持“神拳会”,更助长其声势。金宗财与瑞安神拳会在马屿“会师”祭旗后,回师后攻下平阳西门教会。随后准备移兵南下,江南垟一些拳民趁机捣毁了江南龙船埩教会、朱家岛教会,教徒闻风而逃。

江南垟士绅对拳民组织的迅速发展壮大怀有深切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一旦江南垟拳民与瑞平拳民呼应或联合,后果不堪设想。黄庆澄、刘绍宽等江南乡绅觉得有必要仿效杨配篯所创办的民团,以保卫江南一地平安。民团很快成立起来。显赫的家世,精深的学问,加上深厚的官场人脉,杨镜澄当之无愧成为江南乡绅的领袖。

民团成立时,江南许多村落已出现不少拳民,但尚不成气候。江南拳民看到团练成立后,敬畏杨镜澄、陈际中等人威望,便蛰伏不出。平阳神拳会首领金宗财率领拳民渡江南下,气势汹汹地要求钱库地方备酒席三百桌,以招待南下拳民。没想到到达钱库后,不见江南拳民接应,于是金宗财决定对钱库天主教堂发动攻击。

而江南民团杨镜澄得知拳民到江南后,深怕祸及自身,便请求官府干预,平阳县令谢焯蓥派遣都司蓝蔚廷统兵征剿钱库的拳民。同时,杨镜澄派杨君雅、刘绍宽等到江南各都联络分团的负责人,约定同时出兵与官兵一起合剿钱库的拳民。

当时官兵潘义发部已驻扎钱库,保护教堂,金宗财率拳民多次发动急攻,均告失败。江南各都民团与蓝蔚廷部队已对拳民形成包围之势,金宗财的队伍腹背受敌,在官兵和民团的攻击下,拳民顿时溃不成军。金宗财只好率部撤逃出钱库,向仙居方向撤退。后来金宗财被地方团民抓住,押解设在宜山的江南民团。神拳会的另一位首领号称“三姑娘”的陈章氏(江南七河村人,是号称“圆通教主”陈有理的妻子)在战斗中受伤,逃到郑家楼村,也被当地团民郑有本俘获。江南民团还在南监乡绅杨以刚家擒获会首之一谢凤标。后来神拳会主要首领僧人景雪也被抓获,至此平阳神拳会首领全部落网,江南一地从此安宁。为了表彰江南民团的贡献,温州道奖励江南民团银牌百面,并赠送一块匾额,上书“众志成城”四个大字。

 
兄弟举人杨慕侃和杨悌

(一)张家堡杨家首位举人杨慕侃。杨配籛有三子:杨纯约、杨镜澄、杨镜清。长子杨纯约文才极好,所作文章受孙衣言等名流赞赏,可惜屡试屡败,又无心经营家族事务,便执教于宜山亲仁社学。

杨镜澄寄读于瑞安孙家,受教于孙衣言和孙锵鸣兄弟,本来最有希望中举,可惜科运亦不佳,最后创办亲仁社学,一生桃李满天下。

杨镜清,贡生,素有才名,然而因为两位哥哥都学文,便独力承担家族管理重任。他是一位称职的管家,把家族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兄弟和睦。最让他自豪的是他的儿子杨慕侃。

杨慕侃(1868—1902),字子訚,一字亦陶,号甓廎,从小聪明绝顶,五岁能读《尔雅》,十岁能作文,十五岁读完九经,十六岁入邑庠,二十二岁乡试中举,被家族寄予厚望。除了两位伯父亲自指点外,他还随中表项廷骐讲诵经史,瑞安许黼宸习学骈文,又从瑞安金晦学古文词,治《毛诗》《尔雅》《说文》。由于杨家与瑞安孙衣言家族通家之好,与孙家子弟间文化交流往来不绝,受其熏陶,杨慕侃得以与孙诒让、黄绍箕、陈虬等人游学京师,彼此晨夕讲论,弘受教益,增广见闻。此时杨慕侃所作文章的格局和气象已超越同辈,师友认为是他有“翰苑”之才,对他期望很高。刘绍宽曾寄读于杨家,与杨慕侃既是表兄弟又是同学,两人一起读书,学业不分上下。后来刘绍宽为了养家糊口,一边教书授徒,一边准备乡试。而杨慕侃到外面游学回家后,所作之文雍容华贵,气度不凡,刘绍宽承认自己“学业遂瞠乎后矣”。在光绪七年(1881年)辛未科乡试中,杨慕侃一考中举。就在杨慕侃全力准备参加全国会试时,他的双足突然患病,自此不能行走,只能坐在卧榻之上,亲人、诗友无不惋惜。然而杨慕侃意志并未消沉,他利用家藏图书,专心研究文史。杨慕侃写一手优美的馆阁体,他空闲时间常为上门求字者写大字,与诗友谈经论史,切磋学问。杨慕侃去世时,年仅35岁,刘绍宽亲撰墓志铭,对他进行高度评价。

(二)留学举人杨悌。杨悌(1880—1950年),名慕侗,字子闿,杨纯约之子,杨配籛的嫡长孙,幼承庭训,“肆力为文,具得指授”。因举人杨慕侃英年早逝,故杨家将期望寄托在杨悌身上。杨悌不负众望,将晚清民国时间的杨家推向辉煌。

122529lw68sc8fs6vhkt66.jpeg
杨悌

据《刘绍宽日记》记载,杨悌跟表兄刘绍宽学习,出游京沪,结识了宋恕、孙诒让等名流。光绪元年(1909年),杨悌留学日本,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这是张家堡杨家第一个留学生。回国后参加清政府举办的留学生考试,杨悌考中法政科举人,授民政部七品小京官,杨悌是张家堡杨家正式入仕第一人。民国改元后,历署浙江宁波、丽水地方检察厅检察长,浙江省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后任浙江临安、上虞县知县,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浙江省长公署自治评议员,萧山地方法院院长等职。任上为政亲和宽厚,未闻贪酷之名。

杨悌的书法与众不同,据后人评价:其笔法渊源颜平原,脱胎苏轼,兼攻二王,旁及郑文公,遒劲峻逸,凝重老辣,自成一体。普通书法所用的毛笔是羊毫或狼毫,而杨悌用的是鸡毫。因鸡毫笔柔软异常,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写不好的,这门技艺在书坛已失传。杨悌精通鸡毫书写,始于家传。其实在杨悌十三岁时,书法就在家乡小有名气,江南垟不少宗祠的对联和匾额都出自他之手。此后他一直笔耕不辍,书法已臻炉火纯青地步,如今南雁入山处的“爱山亭”,及“平阳抗日忠烈祠碑记”等,都是出自其手。

122529l6vqzmmml462cvr8.jpeg

杨悌书法作品

杨悌出身名门,恪守忠孝之道,据传,他到舅家拜年,见到长辈不管地上有多脏,都要行跪拜之礼。除了平时读书写字,还参与地方事务处理。1949年春月,宜山陈良陈姓与张家堡(今均属龙港市)杨姓发生宗族械斗,死伤不少人,眼见酿成一场更大的械斗。此时陈姓推选退休在家的民国中将陈蔚,杨家推选杨悌出面调解。陈蔚与杨悌联手,化解了江南陈杨两姓的宗族械斗危机。

杨悌虽然学政法,却醉心于文史,他利用丰富的家藏图书,勤奋著述,著有《汉事绀珠》《通鉴事纬》《汉书摭词》《汉书刑志法补》《读汉书百官公卿裴疏记稿》《味镫存稿》《毛诗通训》《韩集后语》《补三国职官志》《结一阁日记》《竹霁庐日记》《寄石山房日记》《可庐日记》《晋书新语》《晋书纂故》等数十种著作。

杨悌儿子杨峨甫是原配郑氏所生,自幼学文,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法专业,回国后一直在平阳县中学、宜山简易师范等校从事国文教育,桃李满天下。伍氏育有两子一女,即次子杨士璁、三子杨士琯和独女杨蕙芬,杨蕙芬后来嫁给著名作家叶永烈。叶永烈夫妇后来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馆找到了杨悌著作《通鉴事纬》,并由杨士琯整理后,于1999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文物古迹彰显文化内涵

张家堡有新祠、老祠二堂,新殿、老殿二宇,新坟、老坟二墩,贞节、节孝二坊等,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杨配篯为让后人记住村庄故名,特作诗一首:“鳌江南面小村庄,金斗河流世泽长。龙镇一湾桃浪暖,鲤潭两岸稻花香。波澄银沼欣垂钓,桥锁月池喜泛觞。五百年来思祖德,杨家墩在水中央。”诗中包括了金斗河、分银池、杨家墩、镇龙湾、鲤鱼潭、狮子坟、龙口舌、棋盘园、月池、银井等十景,皆有民间传说。

122529wboxwoj7ko1ojdss.jpeg

张家堡杨氏宗祠(金余仁摄)

(一)双牌坊在众多古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张东村郊两座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牌坊。它位于村东,杨家墩北岸。清咸丰三年动工,五年落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东坊称“节孝”坊,为表彰清监生杨植妻章氏守寡50余年、孝闻乡里而建;西坊称“孝女”坊,为表彰清贡生杨焕长女因未婚夫病亡终生不嫁、事亲至孝而建。双牌坊为四柱三间,石构建筑,柱端蹲狮,坊额题刻坊名与立坊年月,与石桥、流水一起构成一道自然和人文融合的景观,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座牌坊见证了杨家两位女性血泪的故事。“节孝坊”上题“为故监生杨植存妻章氏立”文字。据民国《平阳县志》:“杨植妻章氏,居张家堡,年十六归植。”杨植患重病,其妻章氏向天祈求以身代夫死。后杨植去世,章氏才二十七岁,谨守妇道,奉姑育子,乡人“咸称其孝”,享年八十三岁卒,育有一子杨德音,即杨配仁,号鹤舫。“孝女坊”上刻“为故贡生杨焕长女,系象岗方成松元聘妻杨氏新诠立”,杨焕(1770—1910年),又名杨天秩,据张家堡《杨氏宗谱》记载:“字思聪,号照斋,公长女……适象冈方成松,未嫁,因父疾不起,遂以身殉。”民国《平阳县志·列女传》亦有载:“孝女杨新诠,居江南,为方成松聘妻,嘉庆庚午(1810年)年二十未嫁,父殁,捐生殉孝。咸丰五年旌。”杨焕之子即杨配篯。

122529reuatntyhjup6hzn.jpeg 张家堡节孝牌坊(易际祺摄)

122529kpl44g8l4pr4r46s.jpeg

张家堡孝女牌坊(易际祺摄)

(二)分银池位于金斗河南岸张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杨启发(字万海)为解决乡人饮水卫生问题而建,又恐稚童玩耍失水而围以矮墙,墙上以三角条石相连,并在取水口刻有“永禁不许溉洗”,乡人历代相戒。相传此池建在万海与神经商获利分银之处,故名曰“分银池”。池成水涌,清而味甘,旱不涸,涝不溢。或遇时疫,来取水者络绎于道,用以煎药、酿酒,屡有奇效。池边有杨府殿,以纪念杨公之德。乡人称杨启发为圣人,杨府殿为圣殿,分银池为圣池,全称“三圣福地”。

122529cf4y240u2r652qp6.jpeg 张家堡分银池杨府殿(易际祺摄)

(三)月池坐落金斗河北岸,原是杨配篯、杨配仁府第前的饮用水池,位于府第西南角,面积1000多平方米,水埠两旁蹲坐两只石狮,池旁设多张石板凳供人临池休息。其形如半月,故名“月池”。池旁绿树婆娑,池内碧水荡漾,红鲤游潜。早年月池规定“五不可”:不可在池洗衣,不可在池洗手,不可吐痰入池,不可将一切杂物抛入池,不可在池附近大小便。不少做客大夫第的达官士绅、文人墨客留下赞美的诗篇。

(四)杨忠道故居中国旅美著名数学家杨忠道故居坐落在张东占地面积28亩,四周围墙,共有房屋238间18个院子,有前仓、后仓、新屋、九间、三退屋、前岸等,为其曾祖父杨配仁与其堂兄杨配篯所修置。高高的围墙内亭台楼阁,曲径通幽,茂林修竹,鸟语花香。大门台外青石大狮子,石板地坦上的旗杆硖石,无不体现封建绅士宅第的庄重气派。民国31年冬末,这座木结构的庄园毁于一场大火,现仅存雕龙画凤的两座门台和门台前八对旗杆硖石。

122529zpfi60c5dfz0z8z0.jpeg

张家堡庄园门台(易际祺摄)

122529yriil2iziiw59e52.jpeg

张家堡庄园门台

122530ep33ke5kqqwpaeer.jpeg

(张家堡庄园其中一门台破损严重,如不及时修理,有坍塌的风险,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及时修理保护。)

(五)黄继母庙坐落在张东。传说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官兵追捕,逃到此地,幸遇一老妇人,被她用一条围身布遮住全身而逃脱。后刘秀登基称帝,派人四处寻找,终于在此地找到老妇人,拜她为继母。因继母姓黄,故此庙被称为黄继母庙。

 作 者 简 介

122530efkqbbz05qyzfzwd.jpeg

陈文苞笔名芦苇,高级经济师,龙港市政协委员、市作协副主席,龙港城市文化客厅负责人,业余从事乡土文史、温州民营经济研究。著作有《思想的芦苇》《温州试验——两个人的改革开放史》《郭心崧传》《锦绣江南垟》《陈定模回忆录》《鳌水苍山》《龙港清廉人物》《金乡望族》等;主编《世界蛮话人》杂志。


122530czs8d8n5844td4tt.jpeg

杨道敏生于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苍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苍南县文联副主席(主持)、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现为苍南县政协四级调研员。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主编《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等。

文章来源于乡音乡语 ,作者陈文苞 杨道敏

龙港论坛(lgbbs.cn)是以龙港市为中心,覆盖鳌江宜山钱库金乡等周边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本地生活消费社交平台,讨论本地热点新闻、爆料八卦、分享身边美食、晒出生活美图、参与线上线下聚会,下载龙港人帮你找到龙港共同兴趣爱好的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2
笑靥茹草 发表于 2023-5-6 10:41: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
我小时候第一次自己坐车出远门就是去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港论坛app 发表于 2023-5-6 10:42: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
笑靥茹草 发表于 2023-05-06 10:41
我小时候第一次自己坐车出远门就是去这里

现在随时都可以去了,
龙港论坛(lgbbs.cn)是以龙港市为中心,覆盖鳌江宜山钱库金乡等周边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本地生活消费社交平台,讨论本地热点新闻、爆料八卦、分享身边美食、晒出生活美图、参与线上线下聚会,下载龙港人帮你找到龙港共同兴趣爱好的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浙公网安备 33038302330605号|龙港论坛 |浙ICP备19040956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复 列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