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爷,我们今天讲故事听吗? 好,那就讲讲阿爷小时候的故事
阿爷小时候住在龙港方岩下 有5个小渔村,周边是农田滩涂 有民谣唱:‘方岩下,只有人走过,没有认留下’ 当时没钱、没人、没企业 政府提出买地建房就可以转户口 大家沿白沙河建起很多天地楼 三年不到小镇就建起来了 后来被称作“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接着,小镇沿着鳌江边发展 跟温州一样建起专业市场 咱家的小作坊也从楼下搬至工业区 这时,我们还获得了‘中国印刷城 中国礼品城’ 这些响亮的名号 再后来,由于镇级配套跟不上 企业不愿来,人才往外走 直到19年‘撤镇设市’后才迎来新发展
并全力建设龙港新城 后面可以让你阿爸讲讲他的创业故事 阿爸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 曾纠结是否回老家 龙港新城比老镇还大,靠近鳌江入海口 周边是田园海岛 靠着高铁、城际、高速、海港,很有潜力 但此前发展不算快、投入成本高、特色不明显
直到龙港‘撤镇设市’三周年 我才在新闻上了解了全新谋划 未来可期,所以我决定回来创业 刚开始,月湖公园的市规划馆及楼盘已建成 但人气不旺 南边工业园已成规模,但污染明显 工作周边没玩的地方,住在老城,上下班不便 为避免产城分离,铺开太大,新城采取聚拢资源,聚焦连片进行蓄力发展,重点填补世纪大道以西,把亟需的市级公共设施及商业配套等短板补起来,并引入印刷产业基地、智造应用示范基地、印刷机械制造基地壮大优势产业,建设人才落脚的安居社区,将环城河治理成为景观休闲公园。同时,东郊北湖开始河湖生态的全面修复,空地进行体育公园、苗圃基地、花卉集市、美食农场、户外营地的综合利用,创业期间的生活不再单调。
随着轨道建设及产业壮大 新城与区域的合作更加密切 空间也顺势东拓到滨湖地带 北侧的超级服务港及人才公园周边开始建设 中部的产业创新港 则引入了诸多国家级印刷领域的创新平台
加快产业升级 职教与技能培训中心也同步建成 南部的临海商贸港则依托滨海创新创业园等合作平台 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 面向科技人才的超混社区 创新社区等高品质配套同步建起来 与此同时,龙湖生态修复也同步开始 后面,我们就从安居房搬到了滨湖旁的新社区 沿着湖畔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时光
后来,在港口,跨海大桥带动下,城市继续东拓 鳌江市民港、智慧未来港,还有海洋产业、 海洋科研、海洋社区等生态岛屿也逐步发展起来 如今,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变了 公司所在的超级服务港 作为鳌江流域的服务中枢, 背靠轨道、拥抱水湾,东西轴线贯通 聚集了众多总部、金融、酒店 塔楼依托空间连廊实现便利交往 裙房拥有会议、餐饮等共享配套 当你从站点二层连廊穿过地标,直达中心广场 沿着水岸就到达了无限活力的湾区
平时,陪着客户去的最多的就是产业创新港,它紧邻国家智能印刷科技园,拥有国家印刷智造信息公共服务中心、国家数字印刷大数据中心、印刷创意研发设计中心及CCP艺展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在这里,可享受获取资讯,查阅技术、选定方案、挑选材料、批量生产的全程服务。 更多的机会要去临海商贸港作为新兴战略平台,一条南北轴线将科技创新岛、海港综合体串联,拥有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创新园、国际海鲜街、客运港等特色功能。在这里,我通过专业国际论坛认识了更多精英,在合作园区寻找到更多合作机会。 周末经常去的鳌江市民港,它拥有自然与人文的特色场馆群落,已经成为整个鳌江流域的文化地标。在这里,小朋友们能学习到关于红树林保护、候鸟栖息、渔港文化的所有海洋知识。
正在建设的智慧未来港,坐落着国家海洋农业科研中心,是重要的海洋创新发展区,社区生活也更加舒适,居住空间各得其所。
日常通勤也变得更加便捷、有趣,无论坐高铁或城际到达、或开车就近转入社区服务中心,搭乘15公里的智轨云环15分钟内可到达任何社区。11公里的山海拾光带,有着红树林湿地、未来生活、山海生态、渔港风情4大主题公园,可以尽享海上冲浪、滨海骑行、红树林观鸟、露营野餐,静候日出、渔港品鲜的惬意时光;13公里的河湖趣游带,坐落着诗歌乐园、趣岸美街、智汇绿岛等特色目的地,可以体验亲子游乐、水街购物、艺术品鉴、河湖慢跑、节庆展演的休闲乐趣;9公里的生态休闲带,散落着石溪清泉、水剧场、十里画廊、i-work空间等生态场所,可以感受汀河踏步、岸边垂钓、栈道漫步、花堤摄影、创意交流的亲水生活。在充满疗愈诗意的山海小港城里,走走停停,无论看山、看海、看城、看港,不论日与夜,都能随时邂逅无限美好。
这就是阿爷、阿爸和龙港一起建设 共同成长的故事 未来,你的故事又会怎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