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教师生涯的第一次家访。走进每一个家庭,对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有了更直接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和幸福所在
开学前夕,我给学生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欢迎信,并且在开学第一天亲手交到他们的手中,在他们接过信的那一刻,我们之间的师生缘分便真正开始了。只是,当时还没有机会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孩子的成长受到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家庭是他们最初的学校,因此,这次家访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了解彼此的宝贵机会。
你看孩子是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
8月15日下午,我在胡老师的陪同下走进了学生A家。孩子的爸爸介绍道:孩子懂事,从小会帮忙,但沉迷于游戏,字迹潦草,每天匆匆写完作业就希望多一点时间可以打游戏……孩子的父亲站着重复了好几次:孩子字迹潦草,沉迷游戏。这时,我注意到坐在角落里的孩子始终低着头,我把椅子挪到了他的身边,处在他和父亲之间,我觉得有一种夹杂着压抑、委屈、羞耻的情绪在心中生起,或许这份情绪是来自于我身边的孩子,此刻,我和他坐在同样的高度。孩子此时突然抬头望向父亲,小声反驳道:“哪有?”我赶紧转移话题:“您刚才说他沉默寡言,我觉得他其实是个内在特别丰富的孩子,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欢乐。我觉得他是个特别耿直厚道的孩子。”他父亲缓和了语气,也附和道:“嗯,他确实是个很厚道的孩子。”
我悄悄问A:“做哪一科的作业呢?”“生物。”他小声地回答。我继续和他聊天。这时,他的父亲又说:“孩子有很多缺点,希望老师多督促他改正。”“是的,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A其实是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开学第一天的调查表上,他就希望老师对自己严加督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接着,我转头悄悄问A:“你悄悄告诉我,每天打游戏几个小时?”“五个小时”。“那做作业呢?”“三个小时。”“谢谢你的诚实。你看,打游戏的时间超过了做作业的时间,既然我们要改变自己,是不是接下来先把这两个时间调换一下?”他看着我,点了点头。“嗯,我相信你!加油哦!”
家访结束的时候,趁孩子不在,我悄悄跟他的父母说:“最好不要当众指出孩子的缺点,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我们看孩子是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要多肯定他,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这次家访让我反思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教育是为了赢得孩子,还是为了赢了孩子?教育者是希望孩子服从,还是帮助其成为更理想的人?我由此想起之前看过阿德勒的《幸福的勇气》中谈到教育的部分内容。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不是“干涉”,而是帮人“自立”。当教育、指导、帮助都以“自立”为目标的时候,其入口在哪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在家里,父母要尊重孩子,在班级里,老师首先要对孩子们心怀尊重。“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没有尊重的地方就不能顺畅交流,很多时候,教育者都是一幅居高临下的姿态,孩子表面上顺从,但并未从错误中获得成长。
什么是“尊重”?
尊重(respect)一词的语源拉丁语的“respicio”,含有“看”的意思。首先要看真实的那个人。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也就是守护并关心对方的尊严。并且,假如有人能认可“真实的自己”,那个人应该也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勇气。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会放大孩子的缺点,忽略孩子的优点,实际上,只有如实地接纳对方,才会赋予孩子成长的勇气。
“尊重”的第一步:关心“他人兴趣”。
以上的案例非常地典型,很多家长对于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玩网络游戏都很苦恼,认为孩子不务正业,强制性的命令孩子远离手机,希望给孩子更多“有用的东西”以及“有价值的东西”,当然,父母这么做,是在“为孩子着想”,但也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愈发“叛逆”的问题。因为他否定了孩子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兴趣。
我们希望给孩子更有用更有价值的东西,习惯了认为为他们指出正确道路是我们大人的职责所在。而当我们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眼睛去听,用孩子的眼睛去感受,就能理解孩子在玩游戏这个问题上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阿德勒建议,作为教育者,无论在你看来是多么低俗的游戏,都首先试着去理解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孩子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勇气心理学”,的确,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的模式,从威胁、命令转变为尊重和信任,确实需要具备极大的勇气、智慧和耐心,因为前者的教育效果似乎立竿见影,但也剥夺了孩子成长反思的机会。苍中的主建筑上刻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这句话,也在激励着我不断去努力,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去努力。感谢孩子们走进我的生命,也给了我成长的契机,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愿我能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张晗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