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增加了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明确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如食用农产品销售者违反这一规定,将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如拒不改正,将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生鲜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调整光照颜色让食品看起来更“新鲜”的灯具,近年来在各大商店超市、生鲜市场上运用相当普遍。
生鲜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不同颜色的光源来突出或掩盖食品的色泽和感官性状。例如,红色生鲜灯可让肉类看起来更红润,蓝色生鲜灯可让海鲜看起来更活跃,绿色生鲜灯可让蔬菜看起来更新鲜,黄色生鲜灯可以让烘焙食品看起来更诱人。
对于食品安全来说,生鲜灯本身不会对食品造成直接的危害,因为它是一种冷光源,不会散发热量加速食物腐败或者影响其质量。但如果商家利用生鲜灯掩盖食品的真实情况,消费者被生鲜灯误导,购买了不新鲜或不合格的商品,就可能损害自身的利益和健康。
“菜场的灯一照,我都看不清肉本来的颜色了,万一肉真的不新鲜,那真是看不太出来。”张先生一般在菜市场里买菜,作为消费者,他也不希望肉摊上用生鲜灯照着。
“上次我老头子出来买菜的,买回去的肉就是不新鲜,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菜场上的灯看得头昏眼花,哪里看得清。”市民王阿姨也表示,生鲜灯误导消费者,应该禁用!
“菜场上的肉摊上不都是用这种灯的嘛,但是我不太清楚这个灯到底是干嘛用的。”市民陈大伯正在菜场选购肉制品,他并不清楚肉档上的红色灯光是何用途。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市民不清楚生鲜灯的用途,有的人以为是普通的照明灯。
你见过这种能“美颜”的“生鲜灯”吗?
有没有被它误导过?
评论区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