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之父”陈定模:“她是我的作品,也是我的生命”丨不惑 202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 08: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温州
阅读: 3380 评论: 2

084201t8jgspejrpsm8is9.jpeg

陈定模(农健/图)

上世纪80年代,温州龙港曾是全国瞩目的改革明星,号称“天下第一农民城”,整座城市由农民集资兴建。龙港人住的房,走的路,菜市场和电影院,都是自己或父辈们出的钱。

这也让这里的人格外关心自己的城市,四十年里,几代龙港人锲而不舍地推动龙港撤镇设市。直到2019年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龙港梦想成真,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县级市。

从第一座“农民城”到第一个“镇改市”,龙港是中国城市史中的一段传奇,而龙港曾经的镇委书记陈定模则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主角。

2003年,《南方周末》曾报道过离开龙港后的陈定模,讲述了他离开后的十年里不断接到各地政府的邀请,并评论道,“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龙港改革的孤胆英雄,今天仍然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思想资源”。

“不要动不动就给人扣大帽子”

如果穿越回1986年的龙港,会看见一个干瘦精干、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整日站在镇政府的大门口,迎接来自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当时的龙港交通极其糟糕,外地人来,先要到温州,再从温州坐6个小时汽车。宁愿忍受这些颠簸,也要一睹它风采的人,不少是来自北京的中央领导。

经济学家也很关注这里,于光远和张五常都曾专门来过龙港。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龙港是一个奇迹。

张五常点评,“我在这里看到了中国第二座长城,长城是农民造的,龙港也是农民造的,这在国外的建筑史上也都没有过”。

1984年,陈定模上任龙港镇委书记时,这座偏僻的浙南小城还只是鳌江边上的几个小渔村。

当时,中国仍实行着严格的城乡二元体制,跳出“农门”依然是农民们遥不可及的梦想。社会保险、福利分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都是城里人的特权。

上任后,陈定模主动请缨,开发龙港,敢想敢干的他把龙港变成了一片“特区”。

在没有上级政策的加持下,龙港改革了户籍制度,投资龙港就有城镇户籍;改革了土地制度,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改革了审批制度,凡是来龙港投资,不分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一律平等对待,“一个公章管审批”,企业交了钱、征了地,政府代办各类审批。

这些今天司空见惯的政策,在当时“冒了天下之大不韪”。陈定模上任仅4个月,温州苍南县人大就派出了调查组,得出结论是“问题严重,严肃处理”。

调查组认为陈定模严重违反政策,甚至违反基本国策,“一个小小的镇委书记,居然擅自用了800亩农田,这还得了吗?在当时,市里只有几亩农田的审批权限,省里的批地权也很有限”。

陈定模解释,县里的土地审批权每个单位一次只能批三亩,龙港用了化整为零的办法,实际上每户都没超过半亩地。

那时舆论也把龙港当成了负面典型,批评龙港“毁田造房,破坏现有土地政策”。

眼看龙港的改革危在旦夕,陈定模的政治生涯也岌岌可危。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挺身而出,他在看到苍南县调查报告后,召开龙港工作汇报会,为龙港的发展定了调,“龙港是市委直接抓的改革试点,是我袁芳烈直接抓的改革试点,对龙港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深入改革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不要动不动就给人扣大帽子”。

如今回忆起来,陈定模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时代,“当时允许我们犯错,甚至是严重的错误”。

这场汇报会化解了龙港改革所面临的争议,为龙港争取到了发展时间,龙港之后的繁荣又成为了改革的护身符。

一位当地公务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父母在1984年来到龙港,房子是自己修的,家门口的路也是自己修的。

连路边的绿化带都是农民出资的,“各付自家绿化费,包种自家门前树”,一间房15元,全镇集资了1.5万元。

菜市场也是这样,摊主每人交三五百元,最终集资7.74万元。原本计划至少三个月的建设周期,摊主们用28天就建成了一座上千平米的菜市场。

电影院、溜冰场、歌舞厅,也都是谁出资、谁管理、谁享受收益。龙港最早的电影院自1986年开办后,每月盈利5500元,每股每月的分红就有300元。

这座凭空长出来的城镇,成为了1980年代的改革明星,被称为“第一座农民城”、浙江的“小深圳”。

回忆那段日子,陈定模说,自己每天从早到晚就是陪不同的人,1984年到1986年间至少接待了3万人,1986年后每年接待参观者有7万人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990年前后,陈定模在北京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龙港发展战略讨论会,研究龙港的未来。大会后不久,他再次遭到了调查,最终以违规操办母亲葬礼、帮助干女婿贷款七万元为由,将他撤职,调离龙港。

比起对权力的眷恋,陈定模追求的是一份事业。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龙港是我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地方,她是我的作品,也是我的生命。撤镇设市,是全体龙港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不计财力,不计得失,不顾年高,余生只为龙港设市而奔走。”

在长达40年时间里,成为普通市民的陈定模从未间断地为龙港撤镇设市鼓与呼,一次次把龙港人聚在了一起。

1995年,他以龙港城市研究促进会的名义,通知全县干部到龙港开建市动员大会。

但动员大会后,撤镇设市的建议不仅没能进入政府议程,反而龙港城市研究促进会被注销。可陈定模仍未认输,他在2013年又召开了座谈会,讨论撤镇设市议题。

陈定模的念念不忘,得到了回响。最终,在官方和民间合力之下,龙港撤镇设市的提议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成功获批,龙港再次成为了中国城镇化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南方周末》在2022年年底再次来到龙港,深入报道了这次改革(详见《龙港改革样本:四年撤镇建市,“连作业都没地方抄”》)。

卸任龙港书记已经34年了,如今86岁的陈定模去菜市场,还会有人拉着他,叫他“陈书记”。过去有人叫他“龙港之父”,他有些不好意思,如今也逐渐接受了。

退休后,陈定模在龙港办了一所高中,特色是低分进、高分出,专门招录那些中考成绩中下游的学生,给他们一个考大学的机会,这所学校每年专科以上的录取率接近100%。

他仍担任着龙港市人大代表,在这座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每一届领导上任,都会来看望他。他每天有大量时间在看手机,和天南地北的朋友在微信上聊天,“我每天获取的信息量很大”。

多年来,他每天会发两条朋友圈,一条是早间文化,一条是晚间文化,都是励志内容。有时忘了发,老友们还会打电话来问。

如今对于龙港的改革和未来,陈定模不是没有想法,只是不再评论,正如他对待自己的遗产,不立遗嘱、不分财产,“下一代人的问题,就留给下一代人吧”。



来源:南方周末记者 罗欢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2
老朽萌萌哒 发表于 2024-1-12 09:37: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温州
了不起的陈书记
身高一米五体重一百五收入一千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玉兰广场舞 发表于 2024-1-12 18:15: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潍坊
已经很厉害了,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浙公网安备 33038302330605号|龙港论坛 |浙ICP备19040956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复 列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