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帧逝影流光——《最初那片土地》摄影书发布仪式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6 08: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温州
阅读: 3907 评论: 0
本帖最后由 把苹果咬哭 于 2023-2-16 08:49 编辑

084906lhwby4eeg44lbczy.jpeg

     211日下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龙港市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会长、龙港市教育卫生摄影协会会长应重庆老师的摄影专著《最初那片土地》首发仪式在热烈的氛围中举行。其时恰逢他从教四十年,来自各行各业的历届学生及摄影界朋友近200人参加该活动,远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林庆苗、缪克构、徐良悟等10余名知名学生发来贺词。

084906tg5g33jsaazqja5o.jpeg


084906byyalyuqtyk1kil6.jpeg

084906f0iqdd9d0h9kjpey.jpeg

     首发仪式由市社会事业局主办,龙港市摄影家协会参与承办。王大爱副书记、副局长首先致辞,他说“今天,所有到会嘉宾写在脸上的笑容,足以说明《最初那片土地》的发布,别具意义和价值。” 他希望这次活动能激励更多人“用心关注和热爱自己的土地、家园,创造出属于自己、属于新龙港的高光时刻。

084906yzavvx6heo7tq394.jpeg

     接着应重庆老师谈了自己钟情于新纪实摄影的缘由,他说,“也许与我的中文教育背景有关,我始终认为摄影与文字文学一样,它的本质仍然是一种表达、是一种观看,只不过它是基于影像的表达。” “它可以试图提出一些问题,把问题作为导向交给观众去解读,从而与读者观众、与当下社会发生关系。

084906pmp9lp27m783tex2.jpeg

     《最初那片土地》“南监场”“白沙里”“湿地下涝的最后影像”三部分组成,拍摄地贯穿龙港南北,整体拍摄时间从2018年到2022年。可以说集聚了淡淡的优美和忧伤,它既是一种乡土文献,也是一种乡土缅怀。他说,“刚刚荣获2022年浙江省第19届摄影艺术展优秀作品的关于下涝的系列图片,它已经是下涝旧村的最后影像。这里边的每一幅照片都是有来历、有故事的,我给村民送过照片,他们也会向我诉说拆迁的甜酸苦辣,我俨然成了这里许多村民的朋友。”

     《最初那片土地》,无疑从一个重要侧面展示了龙港南北的地域风情,也传递着应老师对生活着的这片家园热土的厚爱深情。

084906oxpupul0yprx0tut.jpeg

     龙港市纪委副书记杨瑶鹏作为应重庆老师的历届学生代表讲话,他回顾了几次细节,深情回望高中三年的依稀往事,以生动而幽默的言语博得满堂喝彩。他代表历届同学对应老师从教四十年的教育情怀以及他的公益文化情怀,表示深深的敬意!

084906mb2r22zgnvfgr72s.jpeg

     最后,应重庆老师向市老年教育联盟、市政协文史专委、市图书馆赠书并合影留念。

084906xk033xixxlfvvmc2.jpeg

     仪式结束后与会全体纷纷合影,并参观了由摄协策展的《白沙里》系列影像。

084906yj5b8lqjj5j5thjl.jpeg

084906u39d6bp3j4ca5oga.jpeg

084906t9tu8l16uww4lkdh.jpeg

     据悉,该摄影书由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和浙江摄影出版社共同组成学术评委,从全省来稿中择优评审选出12册,《最初那片土地》是其中之一。其出版旨在展现浙江摄影在当代的发展面貌,系统推介浙江摄影家的精品力作,推动浙江的摄影文化发展。


084906vq5v2tb5qt50bjqk.jpeg


084906lq34ydqg7gd7qeoy.jpeg

最初那片土地

应重庆 / 文

    

南监场

芦苇 江浦 泥沙

比先祖要早

海风洗尽半生

虔诚是他们的本分

捉涂 晒盐 种田

汗水浇灌口粮

日色简单

乡音饱满

消逝的日子里

包括风雨 人群和古老的盐场

西风压过

我成了喃喃自语的异乡人


宋《南监地舆记》载:南监,旧称。县治前志不可考。然地滨大垟,前抱远山,后环鳌江,枕以白沙塘。土脉丰旷,形胜甲于东瓯,旧为吴越王屯兵处。芦浦为天富南监场,仍设大使驻扎,数百年久安长治。

南监场 ( 今龙港芦浦 ) 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文化形态丰富厚重,其海盐、滩涂和集市,宋时即繁荣于江南垟。

南监芦浦是我的出生地,《南监场》的创作灵感,源于儿时记忆里的场景和故事。少小离家,故乡的旧时光已经遥远、模糊,甚至疏离。摄影所能呈现的,只是当下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观,它真实又令人怀想,它就在眼前,却已然穿过了时间隧道。

最初的出生地,是温暖而优美的启程,是寂静而忧伤的回望!



(部分作品)

084907s7oo5ok3o6oekco7.png



084907dokyv6qxtovb6ig2.png



084907jpn49qq4noo3rpqo.png




白沙里



屋脊相连 连成一片烟火
构成乡民生活的底色
它廊棚枕水 菜市喧哗
它残阳落日 饮食起居
好似褪色的建筑
骨肉相依
斩去诗歌的美学
吐露的肌理与纹路
就像一盏浊灯
几缕青烟
一抹乡愁
在不合时宜的瞬间
让我们看见星辰


白沙毗邻芦浦,它是白沙河流域广袤的乡土。白沙河是龙港这座新城市的母亲河,它流经缪家桥、刘店、象岗几大社区和十几座村庄。这 “十里白沙路,沿河半爿街” 自古即为浙南闽北水陆要道,店铺相邻,凉排相接,一片繁华。


年少时,无论我是步行去张家堡祖父家,还是坐船到平阳温州念书,这里都是必经之路,尤其是白沙刘店转弯的那处凉排下、那座石板桥、那家南货店……


龙港设市后关于十里白沙的美文很多。它的历史故事、它承载的乡土乡情令人遐想。我也曾不自觉地走进白沙里,朝往而暮归。


其实历经时光敲打,白沙里已斑驳支离、面目全非。我不想对它作岁月变迁的纪实和咏叹,而只想安静地回想。从眼前的景观与日常,回望昔日的乡村、土地与人,还有远去的淳朴、时间和自然。



084907gyytxztp67neymx1.png



084907dk03fyj00z0tusjh.png



084907z6qzld5ekjkm060u.png



084907r8893ffyz908pe3t.png



084907drj5vk717zbayv1y.png



湿地下涝


柔软的水域 将土地一笔笔割开

每一寸都打量过生死

想起遥远的乡村

夕阳把族群 宗祠

再三安顿

水塔和吊塔对话

声音缓慢

她心里的忧伤

和岸边的格桑花一样芳香

乡间的路 重新排序


下涝地处青龙江畔,这个城中村即将建成龙港未来社区,它承载着村民们对都市生活的全新期待。曾经的田垟河浃、翩跹鸥鸟,随着村庄的整体消失,终将渐渐逝去。失地与独居,外来人与废弃物,乡里乡亲,陈年旧事,以及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城市崛起与湿地生态,对这一系列现象的叩问,恰似回旋于鹭岛之上的不息回声……


湿地下涝。


就让这个地方,让它自己,讲述他们曾经的乡愁故事!


084908qqizdipd9d9a9k9z.png

084908oi9uqzfad99ac40f.png


084908cktt99oi7psk3sco.png


084908dnxjcxuky6c0kucl.png

生生不息

姜纬/文


浙江摄影师应重庆的摄影画册《最初那片土地》由《南监场》《白沙里》《湿地下涝》三部分组成。应重庆的创作自述,已经很清晰地表明了他的动机,诉说了既属于他自己、同时也属于我们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图像涉及记忆、身份、历史,时代的因果相袭,普通人生活气息的细微之处,读者可以穿过时间与自己相遇,摄影提供的经验确切得引人注目。他照片里的一切深深埋藏在人间,他始终在搜寻一段段线索,这些线索包含着摄影的使命:理解普通人的生活,寻找历史洪流中个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视野。


的确,应重庆照片里呈现的,是零碎的、高度经验化的人生片断,以及属于他个人风格的充满氛围感的场景描绘与情绪渲染。他开始进入一种庞杂的拍摄体系中,我以为,他这些照片的拍摄是一种“临界创作”,他在多种相对峙的拍摄原则之间游走,非常有效地映照出了江南城乡当代生活的本身质地。


应重庆的摄影创作并不依靠曲折壮观的叙事,其关注要点,首先是事物比事情或事件更重要,他想构筑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一个外在的事情或事件。摄影师要构筑一个世界,本身要有自己独有的世界。比方讲有两座山:一座是望洲山,可以花一个小时悠悠闲闲地爬,还可以喝瓶水,中间还可以坐一会儿,一到山顶看海拔,爬了近三百米;另一座是珠峰,一个小时才爬了三米,但珠峰那三米是更值得攀爬的。回到摄影来讲,如果拍事情或事件,可能很容易就会获得许多认同,但有一种照片是难拍的,而且越是想拍得好,所谓“成功”的可能性也许会越小,但是更值得拍。我认为应重庆肯定觉得珠峰那三米更值得攀爬。


在应重庆眼里,珠峰那三米堪称经典。话虽如此,但需要信念、毅力和自身的水准。翁贝托·艾柯讲过辞典结构和百科全书结构的差异:在辞典里,词是独立的、静态的和自足的,而百科全书则像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词义的交汇是互文的和开放的。这不仅是一种看待文字的方法,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摄影也一样。应重庆的这些摄影作品就是辞典式的,准确、厚实、明晰、纯正,信息既不会泛滥也无机会被搬弄,他把照片里的信息拍成了慢速的、留有余味的镜像,这些镜像丰饶绵密,既是他个人经历和生活的碎影,更是透过镜头看到的事物的闪光,要紧的是,这些镜像、碎影和闪光,都是有来历的,于是,他对摄影、对他所拍的碎影和闪光深信不疑。


摄影为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见证和维护的东西也在于此。一个摄影师决定创作一幅照片,这本身就是超凡脱俗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行为,任何一位这样的照片的创作者,都是在自我塑造,都是在按照自己的设想编纂和解释世界。通过探究和守护,一个人小心翼翼地想象、等待和注视,如此细腻耐心,如此审慎周详,因而才有机会达到某种深度,这是对自我的充实,也是对生活珍重、严肃地表达。


从整体上看应重庆的作品,他的兴趣总是从某一点直接开始,然后向周围扩展。其拍摄方法的偶然性和流动性,保证了他始终沉浸在感悟之中,体现了人嵌入的背景与人自身关系的种种情形,现实的即时特点和碎片式的真实物态成了他信赖的主题,他这些作品的时间、空间、叙事、画面,不是线性和逻辑的,它们有一种面对对象的直接性和空间之中的自然延伸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形成画面构成关系的同时,很好地保持了感觉空间与空间感觉的现场感性因素。应重庆建构了个人化的、持续观察的技能格局,他的话语自觉性体现了具体琐细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自我内心思考的相互作用。他对作品完成度的掌控,对知觉与色彩、景物与影调之间的平衡把握能力,令人印象较为深刻。


“诗人们并不发明诗,诗在那后面某个地方,它在那里已经很久很久,诗人们只是将它发现。” 土地就仿佛是生命的子宫,应重庆的拍摄,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新概念、新手法,他只是努力挖掘出我们久违了的陌生的尊严,这种尊严就是摄影审美的伦理维度,是起承转合中真切的理由和无懈可击的内心依据,是拆解叙事模式之后仍然令我们信服的精神秩序。他的创作把体验、思绪、情感等在时间的跳跃、流逝、转换里呈现出来,并促使其作为一种文化酵母而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优秀的摄影师都是唯一的。


解决今日的摄影文化身份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切入当代的背景、角度和方法。如果摄影不愿意浮光掠影地收集一些表面印象,摄影师就必须恢复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具体性。如何做到这点?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就是方法之一。“当代”不是抽象的概念,“当代”存在于无数的细节里面,它们往往能引起众多社会成员的情感共鸣,其意义将在社会成员相似的感知结构中得到充分的权衡。


应重庆对眼中的世界是心怀柔情的,他捕捉到的不是诸如乡镇黄昏的温馨或者清晨河流的氤氲,而是一些具象的画面:小动物、空间、人们的面孔和身体的动作等。应重庆把自己的内心包裹得紧紧的,他的拍摄总是指向特定的画面。这就是为什么他对自己的感受如此依赖,它们都失落在无边的过去,成为纯粹的视觉现象,被思维捕捉。他感到了亲柔,不是因为他拍摄,而是因为他体察。


应重庆的照片里头,始终存有一种良善、淳朴和放松的质感。他忠实于自己的所见所感。他创作这些摄影作品并不企图去映照一个大世界,而是建设了一个个小世界,他很甘于平凡地,将他的小世界垒好。观者却能从中看出他的用心,燕子衔泥似的,一口又一口。应重庆也不存高瞻远瞩的奢望,他只是将目力所及范围内的对象看熟,看到他们的处境和神情,对于他来讲,这就是摄影。


摄影毕竟不是虚无的产物,摄影的入世特质,是它的现实材料所决定的。无论怎样赋予它以不同寻常的面目,它终是人间的心。


这些个小世界,有些散淡,可是当我们联系它们拍摄的长期性来看时,我们会惊异于它们的完整:从来都老实本分,从来都不耍滑头,从来都不炫技巧。其实这是需要自信和定力的,这也是应重庆给自己定的规矩。


长久时光的记忆,甜酸苦辣生活的侧写,生存经验和智慧的凝聚,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人生意义图景的诠释。应重庆的照片里面混杂着那些不加修饰的景象和物品,人们的所思所想、所虑所忧,他们的全部信仰,以及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览无余,跃动、丰富而让人信服。生生不息的生活意志,需要如此生生不息的图像加以留存和彰显。


    (姜纬 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出版策划人)



084908t6idi0sttdbtgg00.gif

来源:龙港市摄影家协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84738ttoo446kstttst6t.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0
手机版|小黑屋|浙公网安备 33038302330605号|龙港论坛 |浙ICP备19040956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复 列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