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龙港] 金乡老街!江南垟的城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30 09: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温州
阅读: 99039 评论: 0

094842mwewwwpwll2m4wju.jpeg 金乡卫城全景(金子友摄)


一、明代的金乡老街

金乡老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设计并监督建成的金乡卫城有两大特点:

094842fovszdlsah173snm.jpeg
2018年的金乡街道(董如雄摄)

一是卫城街巷的布局为军卫化而设置,街街相连,巷巷相通。中心点在第七巷。从第三巷到第八巷,自北而南平行而列,东有卫前街,南有凤仪街,西有鲤河,河边有街,以前无街名,现称鲤河中街,北有仓桥街。城内有两大十字路口:以丰乐亭为中心,往东为东门大街,往南为南门大街,连同它西面的凤仪街,北面的卫前街。以大仓桥为中心,向西为西门大街,向北为北门大街,与东面的仓桥街,南面的河边街组合。与城西街北列并行的,是横街和百步街。城西街至横街与百步街,自东至西相通的,有鲤河街、天灯巷、伊家巷和文声巷。城西街向南,分别有油车巷、石板巷。城东街英烈庙南行为杨家巷、军装巷、军鞋巷,南面并行着朱家巷、金家巷,往宦隐庵为圣母宫巷,往城东街有宋家巷,巷口通官禄巷的王家巷,官禄巷底由北南行的有高家巷。城东街往第七巷口为关老庙巷。卫厅通城北街有仓后巷。城北街西侧有新庵巷、大火巷、小火巷、吴衙巷。城南街西侧有前所街,东接官禄巷。前所街至凤仪街有包家巷,还有夏家巷、土地巷。从定远桥西行至油车巷为灰坛头,北行到凤仪街是马槽河巷。此外还有白衙巷、萧衙巷、杨衙巷、四衙巷、牛巷、马巷等。

二是按南京紫禁城的“八卦乾坤布局。八卦中有“一卦六爻”,从北而南东西方向平行排列。金乡现称的第八巷为六爻中之初爻,第三巷为六爻中之上爻。爻有连续或断开。连为阳爻,断为阴爻。巷的建筑有续有断,阴阳相间,与卦中之阴爻阳爻对应。六爻组成了六十四卦中的一卦。根据《易经》取象比类手法,如是晋卦,讲的是战略、战术的问题。但由于年代久远,世事沧桑,现已无法辨认哪一巷是属于阴或阳,所以也无法断定六爻巷当初是属于哪一卦,但卫城是八卦乾坤布局则是肯定无疑的。按六爻布局,金乡该只有六条巷,为何有八条呢?事实上是六爻巷加马巷、牛巷(又称墨林巷)。这两巷是建城以后的事,牛巷为戍卒进卫后,屠宰牛羊之处;马巷是将士砺兵秣马之场所,或为马厩之所在。牛巷与横街头平行,自鲤河街至天灯巷;马巷地址在文昌阁西首。至于现在民间称的南门第一、第二巷,那是民国以后的事,以前并无此巷。

1980年,笔者在金乡中学读书期间,曾经与一些同学到各条小巷逛街,发现很多是胡同,只能走回头路,才能退出。否则,要经过民宅,才能畅通。这说明当年的金乡街巷设计有其军事防御目的。城中村保存完好的六爻巷作为古卫城居民生活及军队驻屯的主要区域,分别是卫城八巷中的第三至第八巷,为研究古卫城军民生活和居住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清代民国年间的金乡老街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金乡西门即开有典当铺,积货曾被入城的郑成功部收取。几十年后,监生潘荣桂(17281810年)继承庞大的家业,在金乡西门置典当铺,并兼营桕子油(用于制作蜡烛)批发生意,财富远超其前辈,并在西门建起2座三进的潘家大院,内部楼台亭阁,假山照壁,美轮美奂,是金乡豪宅大院的杰出代表,人称他家为“西门大潘家”。其长子潘学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到温州城开设“会川”“广兴”2家典当铺,生意十分红火。潘学柔在金乡城内有店铺100多间,将潘家商业推向一个新的巅峰。

094842gm4wku64s36bhzfi.jpeg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绘制的金乡卫城地图(夏正华摄)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金乡镇经济日趋繁荣,出现了茶市、柴市、竹木行、米市等市场。其中茶市在西门,产茶季节满街茶叶。明清时期金乡盛产茶叶,品种繁多,有许多文人写过咏茶诗,茶叶出口南洋,民国时期胡家为著名茶商。柴市在西门,交易薪柴。清代民国时期,竹木行在第五巷口,交易建筑木料和竹编家具、农具等。同时期,米市在卫前街。金乡小屿山下菜市场夏氏头盔铺,专门定制戏曲舞台和庙宇神像使用的头盔,沿袭至今。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李寿人创办的寿人堂药店在大仓桥开业,加工药材,批零兼营,名医坐堂,影响闽浙,伙计最多达70余人,流动资金达5600大洋。嘉庆年间(17961820年),来自宁波的殷俊杰在金乡北门创立殷大同烛铺,以本地桕籽油为原料制作蜡烛,作坊和店铺连套,连锁店开到福州等地,经营持续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成为金乡闻名闽浙的商铺。殷俊杰长子殷南立还创设殷大同烟丝铺,烧烤烟丝,售往台湾、澎湖多瘴地带,富甲一方。其后人亦官亦商,名人辈出。

094842ikfy4wbyazy8wyyz.jpeg

丰乐亭和南门大街夜景(张光科摄)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金乡作为江南垟重要集市,工商业繁盛,老字号朱广和糕饼行、殷大同蜡烛行、沈泰丰烛坊、汤仁和麻行、张宝和南货行、成大号南货糕饼行、兴弘泰南货行、广泰昌麻行、王德丰、王日东、刘裕大、叶茂进、潘同大、袁义成南北货行(光绪末年创办)、夏永顺茶叶行、叶泰昌布行、余广丰布行、王正华染行、胡广和茶叶行、陈福记酱行、陈泰和、陈泰盛、陈泰丰、郑同发小货行、林打铁、陈蒋打锡、陈打铁、克旺打铜、篾行、秦宝丰茶食店、徐元大、林正大灯笼行等成为闻名遐迩的名店。沈泰丰蜡烛坊在鱼行口大夫第,由沈载根、沈永根创办。清末瑞安名人池志澂在《云溪公七秩寿序》中说:“平阳金乡卫为温著名镇,蒲鱼蜃蛤之利甲一郡,民饶于赀而雄于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池志澂又在《光禄寺署正幼达五旬寿序》中说:“出平阳城过古鳌江,南行极海,五十里有卫曰金乡。平田膏壤,鱼盐山海之利甲一郡。民生善贾,往往喜入赀为宦,所居皆富族大户。”


三、改革开放之后的金乡老街

1978年,金乡镇1640岁的待业青年和农村剩余劳力达3757人,占总劳力的50%,大批农村劳力被束缚在人均只有0.36亩的耕地上,群众生计十分困难,曾有一群待业青年团团围住了新任的镇长,要求吃饭、要求就业,还抢下了镇长手中的饭碗。

094843nhrb1hzadxx24uhx.jpeg 20世纪80年代金乡北门大街

(萧云集摄)

是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金乡大力发展徽章标牌、塑膜证件、挂图卡片、不干胶商标“四小商品”生产,成为“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之一。1984年,金乡镇成为改革开放后温州市第一个产值超亿元的乡镇,其中“四小商品”产值3500万元;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64元,增长到1984年的574元,被当时的中央媒体称为富得流油的地方。20世纪8090年代,金乡北门大街成为“四小商品”集散地,店面寸土寸金,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这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热闹非凡。以至于拆建十分困难,因为居户基本上都会寸土不让,除非发生火灾,拆建才有可能。

094843qujtn36oskymspof.jpeg 20世纪80年代金乡北门大街

(萧云集摄)

在当年土地和工业政策的限制下,金乡卫城大多是前店后厂,楼上住人。金乡人凭借600多年沉淀的文化底蕴和小五金工艺的传统优势,在家里制作校徽、标牌、饭菜票、各类证件、不干胶商标等小商品。这样做投资少,见效快,又可以走一步看一步,不怕政策变。1980年后,家庭工厂从隐蔽到公开,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金乡卫城内家庭工厂遍地开花,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生产社会化的现象出现了。绘图设计、写字刻模、晒版制版、烫金锻压、丝网印刷、代抄书信、办理托运、提供包装、各择所能、配套成龙,“四小商品”畅销全国各地,闻名遐迩。金乡的大街小巷、白天黑夜无处不是劳动繁忙的景象。

094843sdv2wx11zfo9os9j.jpeg 20世纪80年代金乡北门大街

(萧云集摄)

1985年,金乡镇从事家庭工业户已发展到2200户,达6300人,全镇家家是工厂,户户是车间,从而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四小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全镇2800多户家庭工业,容纳了90%的劳动力。

再后来,他们利用合作的优势,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扩大生产规模。1992年后,金乡镇政府也通过跳出金乡卫城搞发展,在城南和城北大力建设工业园区,金乡卫城内街道前店后厂的局面才有所改观。

此后,随着中国通讯业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金乡的“四小商品”无须外地人员直接到金乡老街采购,便可以直接购买,还有一些金乡人到全国各地办厂,从此,金乡老街盛况不再。也幸亏了金乡人对卫城内宅基地的斤斤计较,今天的金乡老街巷的大致格局才能保持至今。


四、西门大街改造提升工程

2012年10月,苍南县启动金乡卫城综合保护工程建设,计划恢复抗倭古城风貌,发展滨海古城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五一村地处金乡卫城西面,村内主要道路西门大街是古卫城最重要的商业街区,街道宽度约10米,尚保存着一批明清时期的商业门店,均为两层临街木结构房屋,真实反映了古卫城较发达商业风貌。村内古民居集中连片,较著名的有“大潘家”“殷家”“沈太丰”“张家”等院落,多为古城内名门望族遗留下来的古屋,至今仍能清楚的看出当时主人殷实的家道与深厚的文化底蕴。2014年以来,根据浙江省第二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五一村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500万元,完成了古民居修缮、道路改建、民房立面改造整治、房屋拆迁及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使古村落得到了有效保护。

094843oq41ciy2p6rlnqcg.jpeg

西门大街落成典礼(蔡进拉摄)

西门大街历史街区整体改造提升起于环城西路,终于鲤河北街路面,总长度为428米,宽度为7米,造价约800万元,包括稳定层浇筑、花岗岩条石铺设、雨污分流布置、线路地埋处理等,该工程由政府、社会和国企共同出资;沿街民房立面改造工程涉及民房189间,建筑面积约31000平方米,造价约950万元,由镇政府出资,采取“少数拆除重建、多数维修加固、统一立面改造”的方式统一规划、统一样式、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由于镇财政比较紧张,除了苍南县相关部门支持外,沿街居民纷纷开展募捐活动。每户居民捐款少则2000元,多则2万元。西门大街路面用花岗岩条石铺设。同时,镇政府积极寻求相关部门支持,经过主动争取和多次对接协商,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光缆线路地埋处理需要的约500万元资金全部由相关部门投入。2016年元旦,塑造完成修旧如旧的历史街区新貌。

094843ctiylssa3izqtazl.jpeg

古色古香的金乡西门大街(萧云集摄)

西门大街路面修缮后,又于2017年初对街道两侧的店铺外立面进行改造,改造后的金乡西门大街沿街房屋采用古朴的木门窗装修,使之尽量与周边环境协调。并率先恢复了3家国有老字号招牌门面,原木色泽的门窗以及青砖黛瓦,让人隐约看到了古街雏形。

094843qqzrutrsymgiskmg.jpeg

西门大街一角(萧云集摄)

古民居修缮方面。以“修旧如旧”为理念,完成沈泰丰、余家、潘家、张家等四座古民居修缮,共计建筑面积7432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委托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杨裕大、百步陈、大潘家等三处古民居,建筑面积共3500平方米,工程概算800万元。同时更加注重“量体裁衣”与“量力而行”,积极转变古民居修缮保护的理念和思路,深入住户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修缮方案,基本上采取“人不搬迁,修缮时暂时搬离,政府不再回租”的政策。

2017年,五一村把改造提升后的西门街区打造成为具有金乡特色的美食文化一条街,并结合各古民居,将五一村历史文化村落打造成为集文化、美食、娱乐、购物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20221113


 作者简介

094843a9javsazx9z9v3aa.jpeg

杨道敏,生于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苍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苍南县文联副主席(主持)、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现为苍南县政协四级调研员。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主编《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等。


龙港论坛(lgbbs.cn)是以龙港市为中心,覆盖鳌江宜山钱库金乡等周边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本地生活消费社交平台,讨论本地热点新闻、爆料八卦、分享身边美食、晒出生活美图、参与线上线下聚会,下载龙港人帮你找到龙港共同兴趣爱好的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0
手机版|小黑屋|浙公网安备 33038302330605号|龙港论坛 |浙ICP备19040956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复 列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