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龙港市两会闭幕。当天下午,龙港市马不停蹄,又召开了全市“抓改革促发展优作风”暨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策源地誓师大会。这个会议不仅名称很长,而且分多个会场,聚集了党政干部、企业家、专家、人才等近2000人,规格空前。
两会闭幕,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举产生的当天,龙港为何急着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
千人誓师,传递什么信号?
龙港撤镇设市两年有余,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大部制、扁平化”改革有效运转,用40%的人手干了100%的活。
少量的人干更多的事,可以依托体制机制创新、数字赋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干部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大的压力。在龙港,干部“早到迟退”习以为常。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给龙港的干部打电话,经常很晚了还在忙工作。
当忙碌成为常态,逐渐有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种声音失去了改革的激情,认为龙港改革框架基本成型,也就这样了,说来说去都是炒冷饭;一种声音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厌倦“人少事多”的状况,看不到改革的优势,只看到眼前的困难。
龙港的改革没有经验可循,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现象。改革本身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龙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更加复杂严峻,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行进路上越是险、难,越需要凝聚共识。凝聚共识的时间越短,在改革新征程上赢得的空间就越大。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就任的当天,就召开了凝聚共识的大会,可谓分秒必争。用龙港市委书记何宗静的话来说,“就是要向大家传递一个强烈信号:使命在肩,须臾不可松懈,必须时不我待、大干快上。”
导向很明确:唯有高举改革大旗,放大改革优势,闯出改革新路,才能弯道超车、奠定胜局。
改革进入深水区,未来怎么走?
在龙港市第二次党代会和刚刚闭幕的两会中,龙港将“建成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策源地”作为奋斗目标。而改革的成果需要发展来检验,需要干部来落实。
此次誓师大会,不仅是一次统一思想的大会,也是一次细化落实的大会。
如何落实?何宗静提出三个“第一”:
改革是龙港的“第一动力”,
企业和人才是龙港的“第一资源”,
干部作风是龙港的“第一保障”。
也就是说,今年贯穿全年工作的主题主线,即“抓改革促发展优作风”。
具体应该怎么做?龙港发布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这些政策所要营造的氛围,正是龙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攻坚破难”所需要的。
无改革,不龙港。龙港人骨子里不缺少创新的激情,现在需要创新氛围更浓一点。从今年起,龙港每个部门实施改革的办法有多少、每个社区开展创新的举措有多少、每个岗位提出变革的招数有多少,都将作为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干部考察的重点内容。做到人人谋改革,人人抓改革,用改革来为“人少事多”解绑。
尊重企业家、人才的氛围。今后,龙港市领导多了个群主的身份,自建微信群,拉企业家进“亲清朋友圈”。企业家可以在群里直接求助、投诉,即时解决、查办。龙港还出台了《助企减负稳增长30条》和《人才优政50条》,作为助企引才的2.0版本。企业家、人才将得到全方位的尊重和服务。
未来几年是龙港改革突破的关键期,能不能抓住机遇,关键在干部,关键靠干部干。为了营造实干的氛围,龙港给干部上了“紧箍咒”,设立“改革创新‘特别奖’、营商环境‘红黑榜’、转变作风‘曝光台’”,做到奖罚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