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清康熙十一年(1673),李氏始祖最早迁居现在的金钗河社区这方土地。随后,何氏、王氏、陈氏等族姓迁入定居。乡民以捕捞为生,辅以在埭内开辟水田及涂园,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
今年71岁的李其豹,就是迁居于此的李氏第十二代族人。1981年金钗河村建村之时,他担任第一任村委会主任,持续到1987年转任村党支部书记,直至1990年为止(后担任原龙港镇副镇长)。
“在1981年金钗河村建村的时候,这里野草丛生,还是很荒凉,村庄没有一条正式的石板路,只有弯曲又倾斜不平的埭塘泥路。村内零星分布着平房或茅棚。”李其豹回忆说,“而鳌江对岸的鳌江镇,已经是个有模有样的城镇,让这边的人心生羡慕。”
1984年龙港建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中国第一农民城”的造城行动。新生的龙港需要一批思想开放的有识之士充实基层组织队伍,共襄改革盛举。彼时正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年过而立的李其豹,在镇领导的动员下,当起了金钗河村村委会主任。
那时候村“两委”带头干的第一项“大工程”就是建设村庄第一条道路——龙翔路。这条路近邻鳌江、东西走向,贯穿原龙港镇,在金钗河村的路段约有1公里长。
对于造路,村民都很支持。一来,造路征地一亩地的补偿金为5000元,按当时的行情,可以购置两间宅基地,村民愿意贡献土地;二来,大家对美好的生活太向往,发展之心迫切。
“那时候我清晨就要去工地上洒白灰,划定路基范围;工程队夜以继日地干活,挖土方填路基;拉石子的人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划水泥船去十几公里外的望里运石子,下午两三点钟运到这里的码头,然后用板车转运到工地;老百姓也很热情,纷纷出来帮忙搞土建,不讲回报……”谈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李其豹不无感慨。
短短个把月,村内四五米宽的龙翔路建成了,不过只是石子路面。然而,这却是金钗河村改变世代以来贫穷落后,迈向城镇化的崭新“出路”。沿着这条道路,新房子建起来了;理发店、药店、餐饮店、杂货店等商业主体陆续落户经营;拉板车的、骑自行车的……村里市井气息渐渐形成。村民在沿街盖房子花费大约1万元,而店面租金收入一年就有3000元,差不多三年就可以回本。
1984年龙港建镇之后,龙翔路被拓宽成24米,浇筑了水泥路面。原龙港镇曾经每年一度的10月1日集市便从1984年开始举办,以龙翔路等街区为核心物资交流区。随后的两年内,龙翔路金钗河村路段先后集聚了苍南县二轻公司、航运公司、燃料公司、医药公司、体育用品实业公司等十大公司,以及部分银行机构。而且,镇政府也驻地该村。这里便成了原龙港镇的“政治经济中心”。
位于金钗河社区内的龙港市行政中心
1989年金钗河村迎来了腾飞发展的新时期。大约在这个阶段,金钗河村启动大改造,拆除300多间老旧农房,建设金龙街、育才街、人民路、建新路、环河路等道路街区。
李其豹说,当时如果征地2亩以上,就需要温州市政府审批,而金钗河村拆旧建新还空缺5亩用地。“为了征地5亩,我们把镇、县审批都办理下来了,6个人就跑去温州办审批手续。”不巧的是,一行人到达温州后扑了空,因为时任温州市土地管理局局长出差外省开会。于是,他们连续等了3天时间,盼到了局长回温。可是,局长跟他们说根据有关规定不能批。这可如何是好?李其豹一行并未放弃,便直接去找市领导请求支持。市领导经过研究之后,最终同意了这项征地申报。这趟温州之行前后耗时7天。带着批文赶回村里后,他们马上趁热打铁,声势浩大地启动拆迁。
那边在拆迁,这边安排建房地基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展。当时龙港镇率先进行了“土地有偿使用”的制度创新和实践,以征收公共设施费的方法出让土地筹集建镇资金。有意愿在镇内建房的群众,只要缴纳公共设施费5000元就可以“买”到规划区内的一间地基。
这项政策让群众沸腾了,吸引了许多当地人和周边群众争先恐后“买”地基。现任金钗河社区党委书记李初坦当时20多岁。“我和哥哥两人自带板凳也加入了排队缴费的队伍,通宵排队,队伍里估计排了两三百号人。”那阵子,镇农村信用社门口排长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缴了设施费的群众,就可以凭借回单,去镇里选择地基,先缴款的人优先获得好地段。
就这样,金钗河村街区两旁民房陆续拔地而起。现在社区内的2296间民房,基本是那个年代建成的。善于经商的进城群众,依靠房子,上面住人,一楼办作坊或开店,迈上了致富之路。根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还只有260元,1990年代初期大幅跃升到2万余元。“万元户”在这里已经相当普遍。
繁华旧景
2019年龙港撤镇设市。当年金钗河村被列入龙港市首批十个村改社区试点之一,村民变成了居民。金钗河社区版图从原村0.24平方公里扩大到0.4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从1476人增加到7752人。
2021年4月,龙港市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的单体拆迁项目——沿江板块拆迁攻坚行动,推进老城区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培育发展新动能。不久的将来,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面积达800多亩、聚集高端住宅、商业办公、休闲旅游的鳌江沿岸“新外滩”。
同样作为沿江的社区,与金钗河社区相邻的江口社区已经纳入拆迁范围,拆出了一大片新空间。但是金钗河社区还没轮到拆改。“我们社区大部分民房房龄在40年左右,老旧民房已经渐渐跟不上居民的生活品质要求和经济城市发展需求。新生龙港市的城市建设、沿江板块的拆迁,都让我们看到了金钗河社区第三次蜕变的希望。”李初坦如是说。他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无论居住品质,还是医疗、教育、环境卫生等方面,都将能早日实现质的飞跃,让居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红利中享受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