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使命承学漆艺 让工匠之心传承
何必阔自幼生长在漆器世家,“夹纻漆器”技艺传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五代。他对漆艺有着特殊的使命感:“我打小就是在漆器堆里长起来的,耳濡目染。从我有记忆起,家人们经常围在一起做漆器,讨论漆器的形状和上色。长大了,我就想做一件自己的作品。”
何必阔16岁那年,开始正式学习夹纻造像工艺制作。他跟随堂哥去山西五台山学艺,在五台山一呆就是五年。五台山拥有诸多名胜古迹,夹纻造像技术高超。在那里,何必阔看到了历史古迹的神圣,触到了夹纻造像制作的奥秘,掌握了夹纻漆器工艺的精髓。他回忆说:“学习漆艺,入门容易,但都得过一道艰难的‘坎’,那就是忍受大漆过敏的痛苦。初学漆艺时,我一接触漆,就长漆癣,奇痒难忍,硬是咬牙坚持了一年多。当体内产生了抗体,我也逐渐明白老手艺人说得大漆‘咬人’是与匠人在磨合这个道理,只有磨合好了才能与其厮守终生。”
以匠心创新漆艺 让漆器之技常青
何必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传承着“夹纻漆器”工艺。但有段时间,看到周围亲戚纷纷改行,何必阔一度感到困惑,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是坚持还是放弃。有人告诉他,“现在传统工艺生存很不容易,不能纯粹只做一个工匠,要经营好自己的事业,走出民间工匠手艺人自己的路,让全社会关注到民间传统工艺”。于是,何必阔加倍努力学习,对漆艺技法孜孜以求。他到全国各地参加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和理论水平。在熟练运用传统制胎和髹漆技法的基础上,他开创了石膏制胎法、塑胶制胎法和分模复合模型制胎法,开发了一批新型的、更富有工艺特色的产品,创新了多种色漆的配研方法、立体夹纻造像工艺及漆面髹饰方法,使夹纻漆器更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为了让夹纻漆器技术得到传承,2008年,何必阔加班加点,用几个月的时间整理材料,申报非遗。2009年,夹纻漆器申遗成功,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何必阔也被评为“夹纻漆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以来,何氏夹纻漆器每年多次组团参展国家级、省级大型展览活动,获得杭州电视台、温州电视台、温州日报、浙江文化信息网、文化月刊、求是先锋、浙江卫视“匠心中国”等媒体杂志刊登报道。同时,已有三十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省级金、银、铜奖,在省、市级期刊发表《漆艺的魅力与现状》《漆艺技法的发展和运用》《漆器离生活有多远》等多篇论文。2012年,多件作品被温州非遗馆收藏;2013年,何必阔设计的漆器产品被选为苍南县政府馈赠给23国大使的礼品;2017年,漆器产品被选为温州市委市政府与香港政府作为互换礼品;2017年,作品《敦煌印象》被国家基金会组委收藏;2018年,作品《纻麻时装Ⅱ》被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收藏;2019年,作品《瓯江潮起》《彰髹漆瓶》被温州博物馆收藏。
以诚信集资建馆 让漆艺之光恒放
为了弘扬和传承夹纻漆器技艺,2010年,何必阔筹建“温州夹纻漆器博物馆”。十多年来,他东奔西走,多方筹款,获得家族出资200多万元,但离建馆仍有很大资金缺口。得知他要建馆的消息后,很多企业家被他的匠心人品所感动,纷纷注资,共筹款1000多万元。何必阔曾联系到一位只有一面之缘的企业家,当对方得知他要建馆的事情后,二话不说,当即同意注资200万元,并表示自己信得过何必阔。终于,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温州夹纻漆器博物馆正式落地,选址龙港市城市公园二期,占地面积3333.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预计2022年8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后,它将成为集技术研发、旅游观光、艺术交流为一体的活态展示平台,也是漆器非遗的重要传承基地。温州夹纻漆器博物馆的建设,凝聚了何必阔的心血,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夹纻漆器这项传统文化技艺的认可和保护。
以技艺回馈社会 让漆艺之火燎原
何必阔在推广传统技艺的同时,始终不忘回馈社会。他长期坚持做公益事业,向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温州博物馆、温州非遗馆、龙港市文化中心等场馆捐赠工艺展品,价值达30多万元。他还每年在龙港公益园开办非遗公益培训班,招募学员,免费传授技艺。同时,不定期举办非遗进校园公益活动,将传统技艺展示给未成年人,播种夹纻漆器技艺的火种。